“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走出东莞特色援藏新路子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9-29 09:41:31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走出东莞特色援藏新路子
 
  自200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对口支援林芝县(现巴宜区)的光荣任务交给东莞市以来,历届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巴宜区视为东莞的“第33个镇街”,始终坚持从贯彻落实中央“两个大局”的政治高度出发,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援藏决策部署,按照“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指示要求,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干部援建、经济援建、智力援建等各项工作,认真抓好项目建设,扎实开展好援藏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上级要求、切合巴宜实际、具有东莞特色的援藏工作路子,为巴宜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政治担当】
 
  圆满完成援藏阶段性任务
 
  东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倾心尽力援助,精心组织开展。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和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先后多次赴藏实地考察指导援建工作。
 
  同时,东莞成立了由袁宝成市长任组长,涵盖30多个职能部门的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将援藏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先后选派4批9名高素质干部人才赴藏开展工作,完善前后方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全力推动援藏各项工作落实。
 
  截至目前,东莞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1.9亿元,建成项目140多个。
 
  在东莞市的大力帮扶和无私援助下,2014年巴宜区完成生产总值45.5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395亿元、率先在林芝市突破亿元大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9万元;2015年财政收入有望实现破2亿元,实现在“十二五”期间财政收入翻两番的目标。
 
  【民生导向】
 
  确保援藏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东莞援藏,始终突出“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首要原则,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援藏项目向农牧区倾斜、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部署,将对口援藏工作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相结合,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第七批援藏以来,东莞将援建资金的85%以上投入到民生建设项目上,累计安排民生项目资金达8300万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院等民生项目50多个,累计铺设村道140公里,建成安居房18万平方米,改善6400人的居住条件,建立各类卫生站、诊所28个,投入2166万元新建、改建各类学校6所,惠及1300多名学生。
 
  同时,投入5092万元建设19个小康示范村,目前已建成八一镇唐地、林芝镇嘎拉村、布久乡珠曲登、鲁朗镇东巴才等13个小康示范村;凤岗镇对口帮扶150万元用于修建喇嘛岭寺僧舍。
 
  【产业带动】
 
  增强巴宜可持续发展能力
 
  东莞援藏,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产业作为援建工作的支撑点,努力提升巴宜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东莞全面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加快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东莞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把鲁朗小镇周边的村庄建设成为小康示范村、农家旅游示范村,安排专项小康示范村援建资金533.14万元重点打造东巴才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田园风光核心区。
 
  该小康示范村的设计和规划由东莞上市公司岭南设计院和中山大学专家团队共同完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了“菜园子、肉园子、果园子、花园子”等“四个园子”工程。
 
  同时,安排1412万元援藏资金升级改造大柏树旅游景区,投入760万元完善嘎拉桃花小康示范村旅游设施,成功举办四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推动林芝桃花文化旅游成为国内知名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共引进东阳光、尔康制药等13个产业项目,意向投资额达40亿元。
 
  【智力援藏】
 
  着力增强林芝发展内生动力
 
  在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东莞援藏充分依托和发挥东莞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当地人才,努力为林芝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援藏工作队。
 
  据介绍,东莞先后派出农业、规划、设计、宣传、城市管理、行政服务、电子政务等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500多人次,到巴宜区进行“传帮带”。
 
  东莞还组织招募4批40多位音乐、美术、体育等支教志愿者到巴宜区中小学支教,组织12名农业专业人员到巴宜区开展大棚蔬菜、花卉种植技术指导和帮扶。
 
  同时,先后组织巴宜区各级干部和全部67名村支部书记1000多人次到东莞,参观考察、跟班学习、见习锻炼,推进林芝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开拓创新】
 
  大力构建对口援藏新格局
 
  近年来,东莞创新镇街对口援建模式,统筹安排清溪、虎门、长安、塘厦等四个经济实力雄厚的镇,累计投入820万对口帮扶东巴才村、嘎拉村、珠曲登村、玉荣增村。
 
  为了把珠曲登村、东巴才村建设成为西藏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标杆,2015年8月,市政府再次捐赠援助资金722万元用于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完善和旅游项目的发展。
 
 
  东莞援建的小康示范村项目被朱小丹省长盛赞为“一流工程、样板工程”。仅用28天的时间完成了由长安镇结对帮扶的珠曲登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得到了粤藏两省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朱小丹省长视察时表示:“珠曲登村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示范村”。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在珠曲登村考察时指出:珠曲登小康示范村建设充分体现了“东莞投资、东莞设计、东莞效率”。
 
  通过东莞市派出援藏干部的积极协调争取,巴宜区在西藏自治区率先推行财政惠农资金一卡通,第一个创建了惠农资金支付监管平台。截至目前,已通过该平台发放资金9项14笔4000余万元。
 
  东莞援藏,积极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参与支持援藏工作,共引导东莞社会各界为巴宜区捐赠物资和资金5600万元,形成了前后方互动的援藏新格局。
 
  ■专访
 
  巴宜区委副书记、区长米次:
 
  “巴宜发展离不开东莞无私援助”
 
  巴宜区委副书记、区长米次在接受东莞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巴宜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离不开广东省委省政府、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无私援助。米次说:“欢迎东莞人民来巴宜做客,看一看东莞援藏后的新巴宜,愿东莞、巴宜的友谊像松树一样万古长青!”
 
  记者:东莞的援藏干部与您共事,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米次:我1996年毕业参加工作,接触第一批援藏干部,到现在已经是第七批了。他们给我的整体印象是,能吃苦耐劳,奋发进取,默默奉献。在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们的到来,给巴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每一个巴宜人民,见到了广东来的客人,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热情。
 
  记者:能不能举一些实例?
 
  米次:东莞援藏,始终从贯彻落实中央“两个大局”的政治高度出发。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市长袁宝成每次过来指导,都到百姓家里促膝长谈,了解百姓真正的需求。
 
  再说这些援藏干部,来援藏也真不容易。他们来要克服各种困难,要忍受与亲人分别的思念之苦,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援藏干部王栋,两个孩子还非常小。他在这里援藏,把铺盖搬到了村里。作为外来干部,与当地群众吃住在一起,感动了当地百姓。当然,这也是对年轻干部的一种历练。
 
  记者:您与这些援藏干部的关系如何?
 
  米次:每一个援藏干部都值得交心、交朋友。所以我们上班是同事,下班是兄弟。
 
  我们的干部职工,在援藏干部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工作更有干劲、闯劲,创新、积极进取的意识加强了,工作思路也变了。
 
  记者:作为巴宜区长,请您评价一下三位援藏干部?
 
  米次:第一,他们完成了东莞市委、市政府赋予的重任;第二,他们能够融入当地,与干部群众融为一体;第三,他们能够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舍小家顾大家。我相信,有东莞不遗余力的援藏,巴宜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三年援藏之后,他们将会离开,但不管他们什么时候来,西藏人民永远用最洁白的哈达欢迎。(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