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面对面]

万象   来源:经济参考网  责任编辑:天下  2013-12-24 11:59:36

  30年前的宁夏白汲滩林场荒芜破败、人心惶惶。他不等不靠,兴办实业,走向市场。他外拓生存空间,内改经营机制,拥有必胜信心。他年近六旬,激情犹在,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治沙英雄——宁夏灵武白汲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
  记者:您还记得当年白汲滩林场的景象吗?
  王有德:全场159名职工,每年共给10万块钱,固定资产不到40万,林场资产不到500万,经营面积259000亩。职工没事干,每天不是打扑克,就是下象棋,要么就是聊大天。林场70%的职工都要求调走。如果维持现状,林场没有希望、职工没有希望,治沙更没有希望。为了林场和职工,我们必须治沙,必须改革,否则没有出路。
  记者:我们知道改革当年白汲滩林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措施有哪些?
  王有德:首先从机关开刀,精简后勤人员,充实生产一线。30多人减至16人,其余18人充实到生产一线。第二取消工资级别,打破铁饭碗。无论工人和干部一律实行绩效工资。第三发展多种经营。允许职工停薪留职、自办产业。 
  记者:面对改革风险,您内心有没有犹豫挣扎过?
  王有德:肯定有,贷款800多万。可是几百名职工要生存,这片林子要呵护要管护。怎么办?只能下定决心搏一把。面对资金缺口,我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还通过朋友,银行等多方筹措资金,然后再挣钱慢慢还。就这么一步一步地,攻破一个一个难关,一年上一个台阶。
  要想治沙首先要致富,兜里有钱心里不慌,职工生活好了,才有心思治沙。林场改革的成功让场里的资产日益雄厚,职工收入迅速增加。而累积的资金又可以反哺到治沙工作上,形成了良性循环。
  记者:您觉得治沙成功是否建立在林场改革成功的基础上?
  王有德:对。我们这30年来的发展,说到底就是创新没有停步,改革没有停步,发展没有停步。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成功。现在我们的固定资产达到了一两个亿,林木资产几十个亿。职工收入人均4万多。现在我们是场子活,沙漠绿,职工富。
  近30年来,我们没有一刻停止过治沙的脚步。
  记者:治沙过程中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 
  王有德:为调动职工积极性,林场推出激励机制,就是各项指标完成后,有20%的劳动补贴的返还,这样大家治沙积极性更高了。大家抢着治沙,抢着育苗。
  记者:除了成功治沙和产业发展,您还成功组织了6次外援治沙项目。走出去战略也是您改革的一部分吗?
  王有德:对。现在我们实施的小渊基金项目三期,(岛根)和宁夏结成友好区县,友好邻居治沙项目整整20年。其他外援项目如日元项目、韩元项目等都非常成功,社会影响力很大。
  记者:现在林场周边还有多少荒漠需要治理?下一步治理计划是什么?
  王有德:现在有30多万亩沙漠需要进一步治理,根据现在治沙速度很快就可以完成。
  首先要加快沙漠治理速度,并按照分田包干,责任到人。我们现在指标就是要求当年成活率达到85%,第二年成活率75%,第三年保存50%。以三率指标推动治沙,以每年两到三万亩,甚至三到五万亩的速度来推动。长则十年,短则五年,就可完成这三种治沙任务。
  我们现在把五位一体推向六位一体。第一防沙治沙;第二骨干管理;第三核心产业果树的发展;第四种植业;第五养殖业;第六生态旅游。依靠六位一体形成循环生态链。
  记者:您更大的梦想是什么?
  王有德:我已年近6旬,最大的梦想就是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继续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为建设美丽的家园,付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记者:如果给您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您会怎样选择?
  王有德:仍然是治沙,仍然是造林,仍然是保护生态。我这一生把树当作亲人般呵护。我还会选择这个岗位、这个单位、这群职工。

  (本栏稿件由新华社CNC环境电视节目中心提供)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