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企石盲翁学编织竹器

万象   来源:

跟着企石盲翁学编织竹器

  ■双目失明的黄杞全老人凭感觉编竹器。(刘苏东 摄)

  讯 自幼双目失明,历经坎坷动荡年代,饥寒交迫如家常便饭……面对生活的不幸,他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学会了盲佬歌,还以超常毅力徒手“摸”出了一套竹编技艺赖以谋生。企石镇博夏村黄杞全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编织着竹器,纵然家境贫寒,却仍尽己之能以赠竹器的方式回馈亲朋乡邻恩情。

  盲翁编了30多年竹器

  黄杞全今年69岁,家住博夏村偏僻一隅。一进门,简陋的屋舍里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箩筐、撮箕、竹篮、簸箕……各种竹器,应有尽有。凑近仔细掂量,感觉这些精致的竹器都挺结实耐用。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常人也未必做得出来的竹器,竟都出自一位盲人之手。

  “我已经编了30多年竹器了,从种竹子到削竹篾,再到编竹器,都由我一手包办。”黄杞全自豪地说。只见他从水盆里掏出已浸泡好的12根竹篾条,相互交叉织成网状,然后将篾条网定在木模上,再用篾丝沿着篾条以挑一压一的形式固定好篮身。伴随着收音机里悠扬的粤曲,黄杞全不急不缓地用锥子将篾条一一挑紧,不一会功夫,一个小巧玲珑的竹篮就编好了。

  黄杞全告诉记者,他在3岁时便因病导致双眼失明,当时又适逢动荡时期,饥寒交迫几如家常便饭,父母去世后,所幸得到三个兄弟以及乡邻的照顾,才不致流落街头。他一生未婚,膝下无子女,但平时生活起居都能自理,只有烧水、买菜才需要亲邻帮忙。饮食基本靠家里的两个电饭煲解决,一个用来煮饭,另一个则用来做菜,因怕麻烦,他一般会让亲邻帮他买耐煮并可“一锅熟”的食材。

  徒手摸出来的功夫

  黄杞全说,在过去,为了掌握一项生存技能,父母曾将他送去学唱盲佬歌,学成后便在常平、石排等地以唱盲佬歌赖以谋生。上世纪50年代末,盲佬歌式微,他也就告别了四处奔波的生活。

  上世纪70年代,黄杞全迫于生活压力,开始接触竹编技艺。起初,他只能靠摸着家里的箩筐、簸箕等竹器,感觉它们的形状、支撑骨架和篾条编织的规律,来想象编织的情景。然后,黄杞全靠双手摸索着编起来,经常编了拆,拆了再编,如此反复多遍。编织竹器要动刀动斧,这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着实不易,他也常常因此弄伤双手。

  就这样,黄杞全整天与竹器为伴,一件件农家竹器在他的摸索下,慢慢成型,从粗糙到精良,制作的品种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品相也越来越好。过去,经久耐用的竹器是颇受农家欢迎的器物,因此逢圩日他就会将编好的竹器拿到集市摆卖,一趟下来也能赚好几元钱。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依托,黄杞全打心底里感到高兴,虽说编织效率不高,但凭着一双巧手,也能勉强糊口。

  饱含感恩之情的竹器

  如今,随着替代品的方便与实惠,纯手工编织的竹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黄杞全也能靠着低保和残疾人补助度日,但他手上的编织技艺却一天也未曾荒废,闲来无事就编竹器,大多半卖半送给乡邻。

  今年49岁的博夏村民黄汉堂回忆说,早年间博夏村里有不少水田,是他们儿时的天堂。每逢秋收时,水田里的鱼儿也肥了,小伙伴们准要去黄杞全那里定制鱼篓准备捉鱼,“那时候我们只要将砍好的竹子交给他,不出一天准能编好,工钱随便给,有时给他还不要”。

  一直以来,黄杞全都会给亲朋乡邻送竹器,也有人找上门来定做竹器,以三五元钱以示感谢。每当听到别人对竹器的赞扬,黄杞全都会会心地一笑,满足地说:“作为一个残疾人,我没有被乡亲嫌弃过,这么多年来大家一直帮着我,只能用小小的竹器来报答了。”(姚惠怡 通讯员 刘苏东)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