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峥嵘岁月到和平年代,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莞城解放路历经66载的沧桑剧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经岁月的洗礼,解放路淡化出大众的视野,演变成一条普通的商业街,即使如此,岁月始终无法抹掉它的厚重记忆,尤其是鼓舞人心的精神灵魂。
以“解放路”命名的道路为大众熟悉,莞城解放路是全国众多的“解放路”路名中的一员。解放路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也具有浓郁的年代色彩,多出现在1949年全国解放后,为了纪念全国解放或某一城市的解放而得名,多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主干道或著名的商业街。这样具有年代特色的文化痕迹,不仅包括了以道路呈现的常见载体,同时延伸至解放路小学、解放步行街等其他领域,成为大众追忆历史、凝聚精神的重要寄托。
在全国范围内,解放路的地名分布囊括全国大中城市,包括上海、天津、南京、长沙、太原、杭州、武汉、西安、大连、济南等,成为了城市的特色道路。在广东范围内,解放路的地名分布包括广州越秀、深圳罗湖、东莞莞城、肇庆端州、湛江吴川、茂名高州、江门恩平等不少城市,其中以广州最为著名、最具特色。在东莞,莞城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直是东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路位于莞城是顺理成章的。除了莞城之外,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虎门镇,同样有解放路这个地名。
莞城解放路的前身为高第街,高第街当时在城外,是进城的一条公路。1949年10月17日,解放军经此路入城解放莞城,因此命名为解放路。高第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解放路独特的历史涵义。清康熙年间,来自意大利、葡萄牙的传教士在高第街建有天主堂,成为了人文荟萃之地。在战争的年代,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驻守莞城的反动军警纷纷作鸟兽散,国民党东莞县长王超逃离莞城。10月17日,是东莞的“红色日子”。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部队浩浩荡荡列队进城,宣告东莞解放。
岁月流逝,高第街历经演变,历史痕迹多已不复存在。原高第街向东可达正对西门的迎恩街(今西门对出之路段),演绎为解放路之后,一变再变。1949年前约为5米宽的泥石路;1956年扩建为长约350米、宽约20米的水泥路;1952年辟有工人运动场(原为晒布地);1979年将其改建成青少年宫;1998年将北段改建园林区,拆除青少年宫建为文化广场一部分。
历经变迁,如今的解放路北段起向阳路口,南段至于莞太大道人行天桥与金牛路交叉口,由原来约350米缩短至200米左右。位于解放路始端对开处的原东莞汽车站已关闭,沿路的凤凰酒店已拆除,东方酒店改造为莞城公安分局办公楼,道路变化很大。“高第街”有高中科举、高家府第之意,莞城人对高第街有深厚的感情,为此在解放路上依然保留了高第街的痕迹,现在解放路西段仍名为高第街,为莞城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沿路分布了莞城公安分局、莞城美术馆、莞城影剧院等机构。
如今,解放路成为行政机构的汇集地,同时形成了一条以手机销售为主打,兼顾其他经营业态的商业街,成为了旧城商业的组成部分,不过向来并不畅旺。在莞城昔日的区域格局中,高第街处于城外,沿路两边并不繁荣,甚至有点荒凉。解放路由此演变而来,在旧城的商业街中显得平平无奇,除了受到历史因素、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与自身特定的分布结构是息息相关的。解放路两端分别连接莞太大道与向阳路,中段连接金牛路,本来对接了优质的商业资源,不过由于解放路很多路面空间用以建交通路口,且分布了莞城市民广场、政府行政机构等,使得沿路的商铺数量不多,导致了整个商业空间缺乏了整体性与聚合性。
解放路虽然没有成为莞城的商业亮点,也没有聚集过多的人气,但是它并不孤单,它褪去了纷繁的商业气息,凝聚了高第街浓厚的文化底蕴,沉淀了革命精神的精粹,恰好能有这样一份的平淡,让历史静静地沉淀,静静地舒缓于生命的顿悟。(记者 何建文)(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