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多年来,“东莞模式”将一个农业县拉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然而,这种以外源带动的发展模式摆脱不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历史局限,东莞及时意识到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提升城市承载力,建设更具生态文明的美丽东莞。”2013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打造美丽东莞。随后,我市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两项争创“国字号”工作,同时,在与省水利厅共建“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基础上,成为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虽然东莞没有立法权,无法在环境治理法律层面上快人一步,但创建“国字号”工作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指引,引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对我市长期以来改变传统发展方式以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举措的检验,又是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东莞”的主要抓手,目的是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关键词:生态市 拟投资388亿元创建国家生态市
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说到底是生态的可持续性。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创造诸多奇迹的东莞,正力图在生态建设上创造新的东莞奇迹。今年9月,随着《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落纸成文,东莞创建国家生态市的路线图清晰浮现。
按照路线图,至2016年,东莞将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创建成为广东省生态市;至2017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向环保部申报验收;至2020年,全面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培育具有东莞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奠定基础。
东莞创建国家生态市?在外界眼里,“世界工厂”应该是“工厂、烟囱林立,到处乌烟瘴气”才对。但是,无数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细节的人知道,近年来东莞生态环境正发生悄然巨变,积累了创建“国字号”的种种资本。
随着东莞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大批污染项目被拒之门外,仅2012年就在环评过程中拒批污染项目325个。延绵东江边的绿道串联起城市绿色纽带,水乡环境综合整治初战告捷,更多的山清水秀和蓝天白云正在替代烟囱林立和乌烟瘴气。
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还有精心的谋划布局。早在2011年10月,我市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市的要求。同年12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将我市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市的奋斗目标。
在上述政策背景下,东莞开展了《东莞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于今年3月、6月分别通过环保部专家论证和市人大审议后印发实施。为保障生态市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实施方案》还规划建设总投资估算达388亿元的84个重点项目,具体经费将来源于市镇(街道、管委会)各级财政和企业、市场等多方面投入。
正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描绘水乡那样,在不久的将来,东莞既有虫鸣犬吠、小桥流水等农村田园的原始淳朴,也有车水马龙、灯火霓虹等都市社区的现代时尚,古老传统因子与现代摩登元素交相辉映,自然风光和都市景象浑然天成,创建国家生态市将成为东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东莞的具体举措之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