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安部门在特大电信诈骗案中缴获的银行卡 本报记者 程永强摄
编者按
近两年来,全市公安机关扎实推进“四化五警”建设,从打击、防范两方面入手,着力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了社会治安大局保持稳定并持续改善,让800多万常住人口安居乐业。
据东莞市公安局统计,盗窃、诈骗等案件占全市公安机关立案总数的80%左右。元旦、春节来临,以盗窃、诈骗为主的侵财型违法犯罪有所增多。东莞警方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此类违法犯罪蔓延的势头。
为万千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考虑,本报联合东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本周推出《东莞刑侦风云录》系列报道,剖析典型案件,并由资深刑侦警官提供专业实用的提醒。
东莞时间网讯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2009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
据东莞警方统计,除“猜猜我是谁”、“你中大奖啦”、“重金求子”等老套路外,电信诈骗方式不断变换升级,手法更加多样,给受骗的人民群众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归纳来看,电信犯罪的特点有:蔓延性比较大,发展迅速;电信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很快;团伙作案,反侦查能力非常强。
常见骗术有: 冒充社保、医保、银行等工作人员;冒充公检法、邮政工作人员;冒充熟人;利用中大奖;利用无抵押贷款;利用虚假广告信息;利用银行卡消费;冒充黑社会敲诈;虚构绑架、出车祸;利用汇款信息;利用虚假彩票信息;利用虚假股票信息;虚构重金求子、婚介、征婚等。
不管花样如何多变,最终是看上了你的钱包。东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曾家乐直言:“电信诈骗案件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犯罪嫌疑人无论多少花言巧语,无论手法如何翻新,最后都要落到一个点上,就是要受害人直接汇款过去或者说出银行卡密码和账号,然后转移卡内资金。无论骗术是什么最后都会落到这一点上,因为他就是要钱嘛。”
公安部门提醒,时至年关,电信诈骗活动趋于活跃,广大市民千万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千万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和银行卡信息,不要轻易向陌生人汇款。如果有疑问,要及时打电话给公安机关,至少向亲友以及比较有见识的人询问一下、了解一下、核实一下,以免上当受骗。
办贷款开账户 32万信誉金5分钟被转走
案例1
【刑案直击】
“可以办理贷款,联系人某银行李小姐:13242439612。”今年5月,在大朗做生意的魏先生上网时,无意之中看到这条贷款信息。5月8日,他想到自己确实需要资金周转,便拨通了这个手机号码。当天11时许,魏先生来到大朗镇巷头社区某银行分理处,按照李小姐及李小姐男同事的要求开新账户,密码按照对方的要求设置,并开通手机银行,将账户关联电话设置为李小姐提供的号码13501477105,并存入329000元的信誉保证金。约5分钟后,魏先生发现,这329000元被他人使用手机银行在网上转走。
当日,魏先生向警方报案,东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与大朗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成立专案组。经两个多月的缜密侦查,专案组发现,这个诈骗团伙以号码段的形式发布声称可以办理贷款的诈骗短信,或者在“百度知道”里发布信息。一旦有人打进电话需要贷款,他们就以信誉保证金的名义诱导对方将资金存入新开账户,并按他们的要求设置密码,然后利用手机银行将资金转走。
7月,专案组分别在湖南省的娄底市与长沙市抓获本案犯罪嫌疑人贺某亮、李某萍。
【警方提醒】
1 切勿相信关于办理贷款业务的陌生号码短信;
2 对网络等媒体上关于贷款业务的广告,广大市民在拨打联系电话前先核实清楚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如果该广告没有公司名称等信息,必为诈骗广告;
3 切勿相信以“无息、无担保”贷款业务等为宣传语的广告信息,犯罪分子多以类似的用语来诱惑广大市民;
4 在寻找贷款公司的时候,应多与家人、朋友或同事沟通商量。
案例2
接到“北京市公安局”电话 一市民被骗130多万
【刑案直击】
7月9日,市民陈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的男子打来的电话。这名男子在电话中准确说出了陈先生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称北京警方侦办的一宗案件与陈先生有关,要求他协助调查,并问他是否认识王某,还说王某在北京那边收到了360万来历不明的资金,并称王某是持有陈先生的身份证在银行开了户。这名男子还再三叮嘱陈先生,这案不能告诉第三人,如果说出去影响北京市公安局破案,北京市公安局会追究其责任。
自称北京市公安局的男子又问陈先生持有多少本银行存折或银行卡,陈先生如实告知他名下的银行账户和存款。随后,这名男子以“安全账户”为由,先后要求陈先生将其三个银行账户内的48万元、48万元、20万元汇到对方的指定银行。当天,陈先生的儿女回到家知道这一情况后,才到公安机关报案,陈先生当天总共被骗130多万元。东莞警方立即介入侦办此案。
【警方提醒】
接到该类电话,不用慌张,更不要按犯罪分子的指引去转账。可以自己拨打110咨询相关事情。公安机关有严格的办案程序规定,绝不会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要求转账操作或缴纳罚款。
案例3
网银升级原来是假 市民一次被骗13万
【刑案直击】
10月4日,市民蔡女士到莞城公安分局报案称:她被诈骗人民币132800元。
“尊敬的工银储户,您的电子密码器于次日到期,请及时登录手机银行维护网站wap.icbcrst.com进行更新。”当天12点左右,蔡女士经过东城家乐福广场时,收到这条由号码1065702195588发过来的短信。蔡女士就在手机上登录该网站,并按照提示操作,输入卡号和密码,并更改密码。收到升级成功的提示后,手机就自动退出了这个网站。数分钟后,蔡女士发现,她银行账户内的132800元被别人转走了。
接到报案后,警方立即介入侦办此案。这是东莞警方今年发现的新型诈骗手法,犯罪团伙利用伪基站,向路过的市民群发“网银升级”的短信,诱骗市民上当。东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已经组建了专业的侦查队伍,严厉打击这一新型诈骗犯罪。
【警方提醒】
1 收到网银升级的短信,千万不能相信,银行是不会通过短信或电话方式通知客户进行网银升级的;
2 不能随便点击短信上的网页链接;
3 如对该类短信有疑问,可以致电银行的客服电话咨询。
(程癸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