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岗镇的社区医生骑着自行车下乡,为老人、慢性病等特殊人群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一线报道
身体出了小毛病,在大医院排队就诊得老半天,不少人在电视中看到家庭医生时都曾非常羡慕,什么时候也有家庭医生能上门为市民提供服务就好了。如今,这一期待将变成现实。明年起,东莞市将与珠三角地区的广州、珠海等一起试行家庭医生式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让东莞具备了试行基础,不过,相对于庞大的需求量来说,目前东莞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将考虑试点工作先覆盖老人、慢性病等特殊人群。
“去看医生”有望变“医生来看”
家住大朗圣堂社区的权叔,患高血压十多年了,如何控制血压上升成了他退休后的一大课题。他告诉记者,大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经常开展健康讲座、免费测量血压等活动,给他建立健康档案,还给他安排了免费的“家庭医生”。
“我患有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冬天的时候,我都不敢出门。”权叔说,如今有了健康档案,医生经常上门为他作健康指导,不仅使他能全面系统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还定期提供量血压、检测血糖等免费服务,真是既方便又贴心。像权叔这样的“待遇”,今后不少老人都可望能享受到了。
根据广东省卫计委的安排,明年起,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等地,将各选择不少于2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其他地市各选择不少于1个县(市、区)试点,争取5年内全省家庭医生式服务可以覆盖所有街道和镇村。
在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将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约全科医生;在农村地区,将以乡镇卫生院团队为技术支撑,签约乡村医生。这些家庭医生主要是解决社区内签约市民身体的小毛病,进行健康咨询,引导市民进行转诊等,先从辖区内的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开始,再辐射到他们的家庭成员,最后扩展到辖区内的所有群众。
开展试点已具备一定基础
实际上,东莞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已有一定基础。从去年起,大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已经启动了慢性病人管理一对一服务模式,每个患者都有固定的保健与治疗医生,且每年免费进行一次规范化年检和4次正规随访,此外还可以学习相关健康知识,提高疾病控制率。全市不少社卫中心也都开展了类似的服务。
而从2010年起,东莞就开始组建全科医生团队,他们穿着统一的制服,骑着统一标识的自行车,载着统一订制的医疗箱,不定期上门为群众开展基本医疗、健康咨询、慢性病随访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全市各镇街社区卫生机构都已组建了这样的团队,开展上门服务。
“以前这种服务,就好比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辖区群众形成了一种契约服务的关系,只是,我们并没有提出系统的要求。”市卫生局介绍说,接下来,东莞将按省要求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这将会更有针对性,是社区的全科医生与群众直接形成契约关系,促成捆绑服务。”
市卫生局社卫办有关负责人认为,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后,这种主动上门服务的意识将会增强,群众碰到健康问题,也能够第一时间求助自己的医生,“这能促成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且,有助于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累的现状,让小病在基层就能得到解决。”
家庭医生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家庭医生”,不少市民都觉得新颖,也充满期待,那么,家庭医生到底如何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呢?据了解,目前省内广州、深圳已经探索实行了家庭医生服务,深圳已经有2024名家庭医生,服务重点人群覆盖率为42.6%。
与东莞此前实行的松散式契约服务不一样,广深的家庭医生需要与家庭成员白纸黑字签订契约。据了解,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由家庭医生、护士、公卫医生各1人组成,与家庭成员签约后,为家庭提供保健,有需要的更可上门服务。
具体来说,家庭成员首先需要与家庭医生签约,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医生签约。家庭医生对所负责家庭的成员进行常见病、多见病的就诊服务,以及合同内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家庭重点保健人群的预防保健服务。家庭成员可以选择具体项目,包括常规体检服务、用药、健康等进行咨询。家庭医生还可提供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功能评估,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甚至于减肥计划。
“如果需要到大医院看专科,医生会开转诊单,告诉患者应该去哪个专科。”据介绍,许多患者一开始就挤入大医院,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个专科,但如果先看家庭医生,小问题可以当场处理,大问题医生也会提供转诊信息。
全科医生仍有很大缺口
目前,市卫生局已开始着手研究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方案,预计明年上半年将能开展试点。
全科医生在这项试点工作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市卫生局社卫办有关负责人也坦言,目前,全科医生数量不足是试点推行的最大障碍。“目前,东莞拥有全科医生1900多人,虽然相对很多城市已是较高水平,但是,按照每万人口配备2至3个全科医生的要求,东莞仍有几百人缺口。”
针对这一现状,东莞家庭式医生服务试点将会优先覆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然后,逐步向普通人群推广。同时,东莞还将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培训,充实力量,并出台全科医生管理制度。
此外,更多市民一旦身体出现不适,首先想到的仍是医院。“总觉得大医院的水平高些。”一位已建健康档案的居民说。
“小毛病真的不用去大医院。”一名全科医生也呼吁,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不能与大医院相比,但舍近求远到医院完全没必要,“就算是我们治疗不了,也可以给出比较好的建议。毕竟我们跟踪了居民健康,对病情很熟悉。居民可以足够信任我们。”
市民盼家庭医生
随叫随到
■百姓声音
张文芳(65岁,空巢老人):“我住在白马社区,生活还能够自理。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老年人的毛病都出现了,自己有点担忧,在外工作的子女也很关心,我确实需要有医生贴身照顾,如果哪里不舒服,家庭医生能随叫随到就好。”
李庆伟(27岁,销售人员):“以前看国外影视剧,发现西方发达国家有家庭医生,很羡慕,也想过什么时候自己能有家庭医生。一些关于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个专业人士随时可以进行咨询,对自己的健康管理就有信心了。”
英国家庭医生
能为九成患者除病
■他山之石
英国的全民医疗制度创建于1948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社区全科家庭医生构成的基础医疗,家庭医生通常可以为90%的患者解决难题。然后才由专科医生及专科医院组成第二部分的医疗网络。
资料显示,英国的“家庭医生”模式,除了急诊外,患者去专科医院就诊必须经过家庭医生介绍。如果家庭医生觉得没必要,家庭成员是不可以“越级”就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