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圆梦计划”让追梦人实现梦想
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中国梦”,需要一个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由团市委牵头组织的东莞“圆梦计划”让无数怀揣梦想、心向梦想的追梦人,实现了梦想,获得了成功,改变了命运。茶山镇的新莞人陶爱华、张景芳夫妇就是其中的一例典型代表。
一天一元钱上大学
来莞务工6年的陶爱华、张景芳夫妇,是2011年东莞启动“圆梦计划”以来,受资助的第一对夫妻。两人分别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和本科。
陶爱华毕业于南昌一所大学机电系机械模具专科,10年前到广东务工,先后在广州和东莞就业。张景芳家里兄妹多,父母辛苦供养4个儿女上学。虽然她成绩很好,但高中毕业后就出外打工,供弟弟妹妹读书。
“那时候,父母守着六亩八分地供我们姐弟四人读书。读高中时常靠馒头咸菜填饱肚子。”张景芳回忆。当时,一年的学费要好几千元,她只能早日出社会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可是她心里一直有一个读大学的梦想。在工厂的陶爱华和张景芳也日益感到竞争的压力,两人对知识的渴求日益迫切。
2011年,东莞启动了新生代农民工上大学的“圆梦计划”。得知这个消息后,让陶爱华和张景芳感到上大学的机会就在眼前。对照条件两人都符合: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一年以上在同一家工厂企业的生产一线务工经历。
“许多同事都不相信,说一天一元钱就能上大学,肯定是骗人的。”张景芳笑着说道。一心想上大学的张景芳偷偷去团镇委打听,终于确定真有这样的好事。
夫妻俩共圆大学梦
张景芳连忙把喜讯告诉陶爱华,两人很快报名参加“圆梦计划”。考试要考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课,可夫妻俩自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有七八年没摸过课本了,还能补回来么?两人心里也没底。
“但我们俩报了名,就下定决心好好准备考试。每天下班回家,安顿好年幼的孩子之后,就看书学习,有时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张景芳说。
两个月里,记公式、背单词、搜集考试资料成了这两口子最重要的任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两人同时通过了“圆梦计划”入学考试,被录取到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就读。
“爱华是家里的顶梁柱,我除了工作,还要照顾家里老小,所以学习方面会比他慢,不过我也快毕业了。我丈夫下个月就得去德国考察,过年才回来。感谢‘圆梦计划’帮我们改变命运。”张景芳抱着一对可爱的儿女幸福地笑着。
如今,陶爱华已顺利毕业,张景芳的学业也接近尾声,他们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对话
圆梦计划让我实现了梦想
记者:东莞有很多产业工人没有高学历,但有一技之长,也可以获得不错的生活,你为什么会想读大学?
陶爱华:对我这样出身的人而言,进城务工是为了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们尝试过创业,但是失败了。 那时候明白缺乏专业知识是无法获得成功的,那时候我们就有了再进修的想法,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记者:你认为梦想会受限于出身和背景吗?
陶爱华:当今社会有许多机会,让有才能、有智慧、有勇气的人大展身手、改变命运。我认为“圆梦计划”这类政府计划,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出身农村的工人,可以拥有教育的平等机会。
记者:圆梦计划是如何帮助你们实现梦想的?
陶爱华:圆梦计划让我在学历和技术上都有提升,让我们离梦想更近了,实现了大学梦。没有“圆梦计划”的实施,我们不可能圆多年的大学梦,而且能够半工半读不影响工作。
记者:现在你的梦想是什么?
陶爱华:通过我的努力,让家人幸福安康,过上好生活。
背景介绍
“圆梦计划”成为“圆梦大学”
“圆梦计划”自2011年启动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共青团、高校为“圆梦计划”倾注大量心血——
2011年,“圆梦计划”(东莞)试点启动,东莞市镇二级财政扶持资金达1650万元,资助3300名新生代产业工人上大学,为全省逐步实施提供宝贵经验,在学员集中的厂区设立“圆梦计划”教室;2012年,继续资助2000名新生代产业工人上大学,采用集中面授教育,提升办学模式,率先建成全省唯一的地市级资助申请系统,简化资助申请流程;2013年,再次资助2000名新生代产业工人上大学,采用集中面授、远程教育、技能教育三者相结合,满足新生代产业工人多元化的学习诉求,首次实行“双班级双导师双助理”制度;2014年,结合我市产业工人特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技能教育。
学员在就读期间,每人只需缴纳1000元,相当于每天1元,在2~3年内完成课程进修,就能实现大学梦。自2011年起吸引3万多人报名,资助8754名新生代工人圆大学梦,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额均居全省第一。(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