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十证联办”体现两大突破
日前,市政府官方网站公布了《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多证联办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网上多证联办试点将推广至所有在莞投资外商企业。
根据《办法》,申请人在市工商局窗口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后,可自主决定是否选择多证联办程序。如同意采取网上多证联办,在网上按要求填写相关资料即可启动。进入网上多证联办流程,应当先依次串联办理外商(台港澳)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批复文件、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取得3个证照后,可并联办理国税税务登记证、地税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信息登记、财政登记证、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和检验检疫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证7个证件。上述合计十个证件,所以多证联办也称为“十证联办”。
改革后,新设外资企业办齐10个证照从原来需要2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大幅缩短到3—4个工作日。
8月中旬和9月初,东莞分别启动了两批共15家外商投资企业“十证联办”试点工作,15家试点企业均在3—4个工作日内顺利办理和领取了证照,其中7家企业只用3个工作日便顺利完成。
企业普遍反映,“十证联办”改革之后,东莞外商投资审批手续更加简化、流程更加顺畅、效率更加领先。
■亮点
1
“十证联办”体现两大突破
相比目前外省市启动的“四证联办”、“五证联办”等措施,东莞改革有两大的突破。
一是在联办证件达到了十个,比其他省市多了一倍,涵盖了外商投资企业在新办企业时所需要办理的所有登记注册类证照和许可,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
二是参与联办的部门既有工商、财政、商务、社保等地方部门,也有国税、地税、海关、外汇、检验检疫、质监等国家、省直属单位,改革具有更大牵动性。
2
率先实行无纸化作业
此外,外省市实施的多证联办,大多是依托实体办事大厅实现的。即通过前台一个办事窗口收件,后台分部门处理,体现的是一种“物理改革”。而东莞“十证联办”改革依托网上办事大厅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而实现,所体现的是一种信息化时代的政务改革。
在“十证联办”的辅助系统中,市电子政务办通过企业专属网页将多证联办办理提示和出证结果主动推送给申办企业,并且利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动推送数据给部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通。依托网上联办,各相关部门均实现了业务流程和工作机制创新。
改革前,办事企业需提供每个部门所需的佐证材料。改革后,部门受理只需核对电子证照及共享平台上的企业数据,大幅减少甚至完全不用企业提交纸质材料。
《办法》规定,申请人在网上申办审批事项时,如需提交由各实施部门颁发的证照或出具的批复文件,只需提供证照编号或批复文号即可。各实施部门自行通过共享平台查验相关证照或批复内容,不得要求申请人通过网上申报平台提交证照或批复文件的电子版。
如国税部门改变以往税务登记由纳税人发起的做法,变成税务部门主动推送登记信息给纳税人确认,同时不作实地核查,即时办理。商务部门、外汇部门、社保部门进行全程网上预审,实现企业一手递件一手领证。
通过改革,企业现场所需提供材料从原来的53份,减少到25份,减少53%。其中,海关、国税、地税、财政等部门率先实行了无纸化作业,实现100%网上办理。
观察
企业服务更完善
外商投资服务“一条龙”在东莞并非首次。
1978年12月21日,东莞县成立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加工办”),主管全县“三来一补”企业的招商引资及政务服务工作,从洽谈、签约、工商登记、报关、办理进口许可证,以及香港直通车手续,实行“一站式”的管理和服务,在全国属于首创。
据介绍,加工办的组成人员包括计委、财办、外贸、经委、银行、社队局、工商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以及轻工、纺织、五金、机械等企业的负责人。通过集中办公,实现“当天谈、当天批”。有的工厂签约获批后最快一星期就能投产,大企业最快半年也能投产。此外,加工办还组成了10个小组,以配合企业落户东莞的各项工作,为外商服务。其中,4个小组负责谈判,3个小组协助建工厂,1个小组驻深圳与海关、边检、香港联络,1个小组驻广州与省里各部门沟通,1个小组负责运输。
而今天的“十证联办”,虽然审批项目、流程、方式变了,但为外商投资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初衷没有变,高效行政、便捷服务、助力发展的内涵没有变。“十证联办”所蕴含的服务理念、管理技术和审批服务,比36年前全国首创的加工贸易审批 “一条龙”服务更先进、更完善。对东莞来说,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与强烈现实意义的改革。(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