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作品3000多件历届最多,专家指很多作品可产业化

工业设计大赛作品吸引孩子兴趣
防烫防摔的奶瓶,模拟发声的幼儿乐器,公交车门的遮雨器……人性化设计在今年的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上唱主旋律。昨日,科技周和电博会进入第二天,2013年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落下帷幕,32件工业设计作品从3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奖。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不久的23岁小伙刘嘉威,获得大赛至尊金奖。
“从细节处改良设计显关怀”
昨日上午,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女子在婴幼儿系列参展设计前驻足,盯着一瓶身凹凸不平、带有蓝色硅胶材质的奶瓶。一旁的参展商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奶瓶可以防烫防滑。工作人员还为其演示了易携奶粉盒、系在婴幼儿腋下的圆形硅胶材质裹住的体温计。主创设计师刘数福说,长柄状的喂药器内置微型吸管、外包无毒硅胶材料,轻轻挤压即可喂药,且不容易将药液漏出。
现场,还有非洲小孩观看模拟多种乐器发声的“H ot show”。工作人员为记者演示,将小木棍随机插在旋转装置的273个插孔上,摇动摇杆转动旋转装置,就能碰撞13个不同的“音阶”发声,“插孔位置不同,声音也不同。这个设计运用手摇风琴的基本原理,无形中能培养小孩的乐感。”
“很多作品都是从细节处改良设计,但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参展商工作人员称,“雨中关怀”是给公交车车门左上方安装了遮雨器,防止人们在雨天因撑伞过于密集、拥堵在车门口被淋湿,也避免上车才能收伞的困境。
组委会介绍,今年收到各类工业设计作品多达3000多件,属历届之最,其中32件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经8名海内外专家初评、复评和现场答辩终评,最终公开组19件参赛作品分获至尊金奖和金银铜奖,企业组的13件参赛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出现很多可以产业化的作品”
获得公开组至尊金奖的快速转移用救援担架,原本是华南农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刘嘉威今年6月的毕业设计作品。刘嘉威今年23岁,作为本地人的他十分关注各地的地震等灾难,今年1月他萌生了做救援担架的想法,“想通过自己的想法,改变些什么”。
5个月里,他做了两个模型,每个模型从设计、材料采购、制作都耗时近3个星期。今年6月初终于成型,并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机缘巧合,在此次大赛中一举夺得至尊金奖。
刘嘉威介绍,这是一款能够快速转移灾民或老人小孩残疾人等的担架,通过结构的改进和材料的运用,改良后的救援担架既能运送伤者,也能通过旋转快拆结构和肩带背带等转换为背送工具,搬运救援物资等。他说,超宽肩带腰带设计可减轻背送重量,通过助力杆,救援者可以在各种恶劣地形路况中保持行走的稳定性。
“我看到了很多概念化和可以产业化的作品。”洛杉矶工业设计协会主席马丁·史密斯,肯定了参赛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作品中体现的概念。市科技局局长何跃沛则鼓励参赛学生和设计师,挖掘设计作品背后的社会价值,将其运用到工业产业发展中。(记者 方光明)
[声音]
“东莞不缺钱,缺的是高科技”
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严济荣昨日下午接受记者访谈,他罗列了一组数据:去年东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3400亿,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36.2%,有4000多家科技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00多家。
Q:科技东莞自2006年实施,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10亿元,十二五将这个数字改为20亿元,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A:东莞现在并不缺钱,还是缺高新技术、缺现代服务业、缺高科技人才。东莞的专利申请量,去年年底是2900多件,专利授权量是2000件。全市的科技人才122万人,高端人才50000人,引进的创新团队占广东省将近十分之一。我们要实现转型升级,下一阶段要继续依靠科技创新,吸引科技产业、科技企业、科技项目、科技人才落户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