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政府“自我革命”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1月,东莞市委“一号文”《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吹响了东莞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市政府“一号文”《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经济领域东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后,东莞投资审批体制改革、工商登记改革后续监管、第三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等一系列改革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改革将中央、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和部署与东莞具体实践相结合,带有鲜明的东莞特色。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是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想状态。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珠三角的重要城市,东莞经济规模较大,市场主体活跃,正处于转型攻坚期。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助推高水平崛起,对东莞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而“莞版”改革的核心正是推动政府“自我革命”,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力边界,激发市场活力。
顶层设计 政府的归政府 市场的归市场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这是谈及政府与市场关系耳熟能详的用词。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曾公开表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尽量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他提出,凡能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政府要尽量减少干预。一个企业投资什么、怎么投资、在哪投资,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主决定。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让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充分涌流。此外,还要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
市府一号文给政府和市场划出了边界,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依法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职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调节经济活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市委一号文对此着墨更多,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单独成章,提出完善经济调节和产业导向机制,以全市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综合运用财政、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并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专项资金分配和项目绩效认定的机制。全市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稳步推进政府行业管理、微观事务管理等职能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转移。
在“莞版”改革中,东莞从顶层设计着手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从具体的微观的经济行为中退出来,将更多地精力放在宏观调节上。
改革实践 打破民间投资“透明天花板”
基于政府与市场各归其位的思路,东莞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东莞市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关于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实施意见》《东莞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等改革措施陆续公布。
有了顶层设计,并不意味着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就完全界定清晰。过去,以行政审批为代表的“透明天花板”成为主要的障碍。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也因此成为东莞上半年最重要的改革措施。它对于东莞落实省委书记胡春华提出的推动民营企业进军实体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彻底打破民间投资“透明天花板”,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提高项目审批速度就是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根据东莞市2008—2012年办理施工许可的工业建筑面积与GDP进行回归分析,每增加1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面积,将带动GDP增加1.68亿元。投资审批体制改革提出系列针对性强的改革措施,确保实现项目“落地快”和“投产快”,形成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改革后,东莞全面放宽社会投资项目准入,形成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将市场能办好的放回给市场,增强企业投资自主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不管是大还是小,是内资还是外资,立项设计、施工许可到竣工验收全流程的政府审批时间从260个工作日优化至60个工作日,其中从立项设计到施工许可阶段的审批时间为45个工作日,竣工验收阶段的审批时间为15日。实际用时从18个月优化至7个多月。
市发改局局长朱斌华认为,这一改变使得未来民间投资非常简便,对释放民间投资是非常大的利好。
均兴五金董事长黄日荣说,经过这次改革,很多项目变得比以前要快三四成,甚至五六成,这对投资者是一个利好。据他观察,东莞改革后的审批相比于其他城市更加方便和简单,这会加强投资者的信心。
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今年上半年,东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66.9亿元,比增15.5%。一、二季度,民营资本投资增速也分别达到14.6%和15.3%,与市均增速差距明显缩小。上半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592宗,协议投资317.14亿元,比增7.9%;实际投资171.08亿元,比增40.1%。
发展愿景 对接自贸区迈出关键一步
全国政协委员、东莞市外商协会荣誉会长梁伟浩说,东莞加大力度来改进办事效率,走在全国的最前面。他希望将来能更多地减少审批。
2012年8月至今,东莞对全市75个部门进行审批事项清理,共清理出1329项事项,并通过“减、转、并、放”等方式,已取消407项、转移99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日常管理事项,下放208项审批事项、228项日常管理事项,现事项压减幅度达到68.1%。
就在8月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工作的配套规定》。东莞将试点以企业依法承诺制、备案制和事后监管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对政府监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自我革命”迈出新的步伐。
此外,东莞政府的“自我革命”也在向镇街园区延伸。如松山湖高新区就全面推行行政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制度。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自我革命”成为东莞对接自贸区的关键一步。
东莞紧邻世界上最重要的自贸区——香港。香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自贸区的核心优势与关键经验。东莞通过审批标准化、流程再造、规范监管等重点改革,努力实现审批事项更加透明、审批行为更加规范、审批效能更加领先,使企业在东莞投资经营更加自由、更加便捷,使东莞在企业资金周转、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效率更接近于国际水平。
在改革中,东莞政府职能加快归位,权力边界更加清晰,这成为东莞对接自贸区的关键一步。
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并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市长袁宝成认为,政府应在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统筹引导的能力和水平。这从今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密集通过关于“机器换人”“财政扶持”等政策中可见一斑。
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东莞要认真实施“莞版”改革意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东莞要努力把探索变成经验,把“试点”办成“示范”,力争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
下半年东莞的改革依然可期。
重要改革举措出台
1月2日,市政府“一号文”公布。
1月7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凡是其他城市能做到的,东莞一定要做到;其他城市比东莞快的,东莞力争通过改革做得更快一点。
1月1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东莞朝成为“国内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办事最灵活、服务最佳的城市之一”的目标迈出历史性一步。
1月23日,市委“一号文”公布。
4月16日,《关于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实施意见》公布。
5月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四大体系”实施办法》。
5月8日,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东莞现场会上,市委政研室主任邓涛发言时表示,东莞构筑起部门审批全贯通的格局,打通协同审批的“最后一公里”。
5月1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东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方案》。
5月2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
6月2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
7月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研究《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
7月23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规划方案》和《东莞市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资助暂行办法》。
8月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工作的配套规定》。(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