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讯网:近日,市文化馆先后组织音乐舞蹈类、戏剧曲艺类、摄影类、美术书法类,120余名群文艺术家在大水乡片区采风和创作座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水乡特色、蕴涵东莞乡土文化元素的优秀作品。这是内容之一。
记者了解获悉,市文化馆动真格、触灵魂、出新招,在深入基层、改变作风、健全机制上下功夫,以“五改五送”将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具体的文化服务工作项目中去,切实发挥其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头羊作用,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全力助推市民艺术中心建设
调整办馆思路,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途径,以务实为民的态度清理工作中的难点、重点,这是市文化馆今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具体表现在“五个改变”方面,包括请群众入馆,倡导开门办馆,改专业型培训向普惠型培训转变。今年,市文化馆对市民公益培训的定位进行了调整,坚持重心下移,力求向更大范围、更有需求的人群开放,如在万江、虎门、麻涌和茶山等多个镇(街)设立教学点,将常态化培训服务延伸至镇(街)基层。全力助推市民艺术中心建设,改被动跟进向统筹服务转变。设立专门的办公室,集中管理,改文化志愿者散点服务向团队式集中服务改变。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了东莞文化管理员与文化志愿者办公室,搭建平台,推动工作与服务的规范化、稳定化、整合化。
向市镇两级联合办赛事转变
与此同时,集中力量办赛事,改市级赛事市级办向市镇联合办赛事转变。去年底,我市对市级文艺创作赛事进行整合,将原来的青年舞蹈大赛和原创歌曲大赛等赛事合并为第一届音乐舞蹈花会,一方面与今年下半年举行的省音乐舞蹈花会进行了同步对接,节省比赛环节,另一方面将赛事的承办权下放至塘厦文广中心,与中国农民工歌曲创作基地合办,实现市镇资源共享。
此外,实行专业人员蹲点联系制度,改软性服务向硬性指标绩效量化式服务转变。
将惠民演出送到基层末梢
除了“五改”外,以“送演出、送培训、送创作、送展览、送服务”的“五送”活动为措施,重点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样是市文化馆今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送培训,即“名家课堂”与镇(街)进行合作,配合全市大型文化活动举办相应的短训班,在一段相对长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手把手的业务技能指导,切实提高学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继续实施文化惠民 “百场培训”,以需求定培训,并将培训送到群众身边。
送演出,即继续整合全市节目资源,探索社会力量引入采购机制,强化与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创新品牌活动的内容策划和运作模式,进一步办好全市性常设文化品牌活动,发挥“千场演出”、“都市彩虹”、“文化暖流”及重大节庆群众文化活动等惠民演出的社会效应,将演出送到基层末梢,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改文风、转作风,送创作下基层,将已有的“文艺创作沙龙”品牌活动下移至基层举行,重点辅导基层作者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以及以“发现精彩·秀美水乡”为主题的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