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多月前,由广东省地质局主管的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在白云区正式挂牌。
加上此前“脱胎”的14个地级以上市地灾应急抢险技术中心,一套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正式完成建设。该体系的建立,被外界解读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加强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要举措。
实际上,由于地质环境脆弱、气候多变和人为诱发问题较为突出,广东一直是全国的地灾高发区和易发区,其中易发区面积达10万多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0%。目前,我省已调查掌握的地灾隐患点就多达万余处,常年威胁着数十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根据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统计,去年“尤特”、“天兔”等台风肆虐期间,全省每天均有上千个地灾隐患点处于随时被唤醒的状态,最多时一天达到2千多个。
频繁发生的各类地灾,已成为掣肘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加以防治,势必扰乱和阻碍我省正在扎实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积极稳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
布局 应急抢险体系覆盖全省盯梢上万地灾隐患点
以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为主的民生地质工作,是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班子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省里交给广东地质系统上万名地质队员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因而,建立和完善一套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把已经掌握的上万地灾隐患点牢牢控制,及时准确地发现更多可能存在的灾害危险,不仅是为正在稳中求进的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以人身财产安全为基础的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实际上,早在一年前,省委、省政府为加强减灾防灾工作,便已批准在全省地质队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设立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和14个地级以上市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分别位于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汕头、梅州、肇庆、湛江、韶关),实行省市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后来,清远、潮州两市又依托当地地质队成立了市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笔者了解到,当时这一改革在全国属于首创,消息传开后,很快被国内其它省市加以学习借鉴,并称为“广东模式”。
根据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广东省地质局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粤机编办〔2012〕353号文)精神,新成立的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主要职能是参与编制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应急预案;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专项研究工作;建立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信息平台;参与全省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工作等。该中心将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协调及省地质局统一领导下,与14个地级以上市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组成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力量,为我省防灾减灾工作作出应有贡献。
为什么全省的地灾应急抢险体系会孕育和诞生在广东地质系统呢?
据了解,广东的地质工作者一直是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地质局完成的各类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近2500个,占全省总量的8成以上。“十二五”以来,该局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7份,完成省内重大地灾隐患治理36处。仅2012年,就完成各类地灾防治项目665项,同比增长10.69%,充分彰显了该局作为广东省地灾防治主力军和建设“幸福广东”名副其实的“保护神”的地位。2013年以来,该局继续加大地灾防治力度,仅在入汛以来抗击台风的过程中,该局所属地勘队伍就累计完成地灾应急调查、巡查报告302份,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56%。
广东地质工作者在全省地灾防治工作中发挥的技术支撑作用不仅得到了历届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也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应对各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依靠力量。目前,省地质局已有1名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36名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水工环及矿产地质勘查专家。此外,各地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还聘用了该局驻当地地质队伍的部分专家作为环境地质评审专家。各技术队伍把减灾防灾的工作重心落实到县级政府,分别与全省27个地级市或县(市、区)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业内人士称,广东地灾防治体系的建立,将为广东的减灾防灾工作发挥重要作用,亦为全国地灾防治提供了示范作用。
体系 抽调最精锐部队打造地灾防治铁军
在全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正式揭牌前,有个别人认为,新设立的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和14个地级以上市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无非是在广东省地质局下属的工程公司和地质队门口挂多一块招牌,与原来没什么两样?日前,笔者专程前往位于广州白云区的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及其它各地级市中心进行探访调查,发现上述观点纯属误解。
实际上,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民生地质工作的指示精神,将地质保民生、护经济的任务落到实处,广东省地质局此前从系统内抽调出最精锐的部队,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全省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目的就是把这支应急抢险精兵打造成一支真正能在各种地灾面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
据了解,该体系的核心是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和各地级以上市的14个地区中心。省技术中心是抽调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旗下专业技术队伍为基础组建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隶属于广东省地质局。
笔者了解到,省地质工程公司前身为中国地质工程公司广东公司,是经国家建设部核准的地基与基础一级施工企业,拥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甲级(评估、勘查、施工)资质。公司成立60年来,在全国各地承担过大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在防灾减灾等基础工程领域,其专业实力在省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该公司在地灾危险性评估方面,承担过广东省汕湛高速公路、广州亚运村、惠州平海发电厂、从化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中山永安电厂联产扩建工程等许多大型或重要工程项目的地灾危险性评估工作,其中汕湛高速公路和从化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经专家评审,更是获得质量等级为优秀的评价,该项业绩在当年省内同行里边名列前茅。在地灾勘查方面,该公司曾代表广东省参与过重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项目的勘查,尤其是其对长寿区凤城危岩致灾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科学评估结论及专业治理方案建议,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而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深汕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州凤凰山、大夫山森林公园等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干线和景区,无不留下过该公司技术工程师的辛勤汗水。
而分处14个地级以上市的其他技术中心,也都是在各类地灾面前身经百战的“雄狮”。在这套体系正式揭牌前,省地质局已经在全省的民生地质工作中演练和磨合多年,其专业性和战斗力已经接受过多场不同类型的“大战役”的检验。去年我省遭受了极端强降雨及台风“苏力”、“尤特”、“潭美”、“天兔”等极端气候肆虐,诱发了大面积地质灾害。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指挥下,省地质局迅速在全省启动地灾应急抢险体系,各地应急中心马上积极主动帮助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地灾应急调查、巡查,累计参与地灾应急调查、巡查379处。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同期,全系统承担完成了地灾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地灾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监理等工作,共计730项,服务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港口码头、学校、工业园区建设及土地开发等各个领域,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及防灾减灾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广东省地质局本身是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的主力军,而由我们牵头组建起来的全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则是主力军中的主力军。”广东省地质局局长欧阳志鸿不无自豪地对笔者指出,“因为我们遴选和抽调出来的技术队伍,是我们这个系统里边专业技术最全面、战斗力最强的精兵强将。”
展望 多管齐下 加强地灾应急能力建设
目前,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部署和指挥下,省地质局虽已成功组建起全省地灾应急抢险技术体系,然而面对喜怒无常的大自然及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体系在全省地灾防治工作中技术支撑作用,从根本上提升我省预防和控制各种地质灾害的能力,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最有力和最切实的保障,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尽管我省地处华南沿海地区,地质环境在全国不算是最复杂的,加上近几年广东防控各类地灾的能力不断提升,极少发生较大型的地质灾害。然而,广东作为一个地灾多发省份的身份从来没有变过。据省地质局环境地质处处长梁池生透露,仅“十一五”期间,发生在广东省内的地灾就有1360起,直接经济损失12.38亿元,人员伤亡(含失踪)上百人。“特别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广东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大中城市星罗棋布,规模不太大的地灾往往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广东的防灾减灾意识绝对不能够有任何放松。”
“全省地灾应急抢险体系成立后,虽然极大地提升了广东应对各种突发地质灾害的硬实力,为省委、省政府推动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民生地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抓手。然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省地质局局长欧阳志鸿直言,“2014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十分关键的一年。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将继续稳步推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工业、基础设施、交通、民生住宅、学校、医院等各类工程建设速度还将继续加快。”
在梁池生看来,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体系要在全省地灾防治工作中继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一是明确定位,夯实基础。加强中心队伍建设,提升综合实力。收集、建立全省地质灾害基础资料数据,多渠道培养、引进高水平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申请配备重大地灾专项设备。
其中,地质灾害预警应急装备建设是目前的重中之重。除了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购置抢险救灾和灾害治理所必须的大型机械设备外,还应该配置地灾应急指挥交通工具,提高地质灾害巡查和应急处置效率。包括应急调查监测设备,应急保障装备,如配备应急调查车、移动监测车、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移动式应急会商车等等。
二是加强沟通,主动作为。继续加强与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沟通,争取落实相关职能和任务。加强与中国地质环境院、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业务联系,加快融入全省地灾应急体系,更好地发挥在全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是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项目,跟踪好《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落实情况,努力参与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大地灾治理等各类项目。树立“民生地质”理念,充分发挥中心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开展地灾防治工作。
对话
城市规模
越大越需
加大防灾投入
地灾猛于虎。这一判断已成为全社会对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共识。然而伏虎容易,要防范和控制各类突发性地灾的发生却很难—不仅要有不畏艰险的决心和长期不懈的耐心,而且还要有一支技术真正过硬、久经磨练的专业队伍。陈政民就是这样一支铁军的领头人,坐在笔者面前的他,目光沉着,说话铿锵有力却极少用夸张渲染和拖泥带水的词语,这正好也是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这支专业应急抢险技术队伍给笔者的最初印象。
南方日报:相比省内其它参与地灾防治的机构,你们中心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
陈政民(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是为防治各类地质灾害提供技术支撑的专业机构。换言之,中心为防灾减灾而生,整支队伍的天职就是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协调及省地质局统一领导下,有效地应对和控制各种可能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
南方日报:为何成立了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还要在其它地级以上市成立14个地方中心,彼此如何协调?
陈政民:只有把分布在各个地级市的技术队伍整合起来,才能组成一张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网络体系,高效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我省地域面积比较辽阔,纵横跨度和距离都比较远,而地质灾害有着频繁性、突发性的特点,一旦发生,必须马上反应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应对。省中心尽管技术力量比较全面,但平时主要负责省府所在地及周边市区的应急抢险技术支撑,只有当某一地方中心遇到困难,才会协调其他中心或从省中心调遣力量前往支援。
南方日报:为什么越是大规模的城市,越应该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
陈政民: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往往规模比较小的地灾,也会引发较大规模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尽管常年部署在城市周围的应急抢险力量不少,但是城里的大型建设工程比较多,铺路、搭桥,建高楼、修地铁,每项工程实施前虽然都经过地灾风险评估,不过,一旦遭遇台风、持续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很容易就会面临出人意料的地灾风险。因此,搞地灾评估和监测,不是调研一次、巡查一次,发现没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而应该反复调查、长期关注,危机意识一刻都不能放松。
南方日报:贵中心最近在着手做与城市有关的项目有哪些?
陈政民:最近我们正在提交一份《珠三角城镇群(广州)轨道交通干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逐渐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其建设和运营常常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广州这些年轨道交通发展迅猛,我们认为开展轨道交通干线地灾调查监测,构建监测预警系统,对预防地灾发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日报: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目前最需要关注的弱点在哪里?
陈政民:广东尽管不像四川、重庆等内地省区,经常面临地震、泥石流等特大型或大型地灾的威胁,但是属地灾易发区、多发区。我们的救灾和应急设备与内地一些省份相比,还比较落后,尤其缺乏一些大型和重型机械设备。这种节约思维和经验偏见,对于预防一些突发性严重地质灾害是非常不利的。省委、省政府必须加以重视,加强地灾应急设备建设,在各类可能发生的地灾面前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