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溪古渡正在拆除中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8-20 09:23:21

  蒲溪古渡正在拆除中
 
  “老渡工,旧渡船,水泥码头边浣衣的老妇人。百年古榕,纳凉吹水的老人,黄狗……这里是石龙现在仅存的一处轮渡,也是古镇龙城历经沧桑的一道极有古韵的风景线。”
 
  这是记者几年前,来到石龙蒲溪古渡时的一段描写。
 
  这个百年古渡,是东莞乃至珠三角水上交通缩影之一,百年来不知见证了多少岁月变迁和人世沧桑,最热闹的时候,每天往返上百趟,日运输1000多人次,反映了改革开发进程中,百万民工下东莞和东莞经济高速发展的盛况。
 
  不过,目前离蒲溪码头不远处的红海大桥已竣工,石龙南岸工程改造也正进行中,蒲溪古渡正在拆除中。在不久的将来,蒲溪码头就会撤渡,石龙乃至千年莞乡“出门登舟”的历史将一去不复回。而在这里为村民摆渡了30多年的陈氏三兄弟,也将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了。
 
  前世:百年古渡巅峰时期日渡人次上千
 
  石龙有一河三埠的独特风貌。过去,人们离开石龙,除了坐火车,就是坐船,新中国成立前,从石龙头到石龙尾,曾有石龙头、黄家山、石湾、蒲溪、西湖、南桥六大渡口,因此在老人之间还流传着“出门靠渡轮”的说法。后来随着南岸大桥、石湾大桥、东岸大桥等先后建起,往昔热闹的6大渡口渐渐退出历史。
 
  石龙镇蒲溪村位于东莞、增城、博罗三地交会处,这里“鸡鸣响三县,举足踏三江”。这里的乡渡史,也有上百年。“新中国成立前,村里就设有乡渡了,不过更多时候还是村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此前的蒲溪之行,村民淦叔跟笔者说起了从前:那时,码头大约有20条小木船,平时都放在岸边,谁需要谁取。那时,蒲溪是石龙治安最好的村子,民风淳朴,村民对船都很爱惜,没有人偷,也没有发生过被水冲走的现象。那时,蒲溪人出行靠船,没船的人家,只要跟有船的说一声,就能借到船。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村里船舶都归集体,村里成立渡委会,专门找了渡工,分配给工分,让其为村民免费摆渡。“一般都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有些村民干活早,回来晚的话,家人用集体的船就可以直接接送,特别自由。”村民秋叔也回忆道,改革开放后,渡委会才撤销,村里购置机船,雇人驾驶。蒲溪村陈灿成、陈德成、陈伟成三兄弟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承包了蒲溪码头的乡渡,从此本村过渡的全部免费。
 
  蒲溪渡口不仅是村民耕种的必经之地,也是临近的增城三江往来的必经之地。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渡口周边先后建设了江龙大桥和石湾大桥,但不管走哪一座桥,村民发现,都要多走5公里以上,还不如坐渡船方便。那时居住在增城三江龙地村的1000多村民和3000多外来务工人员,到石龙卖水果蔬菜、做生意或是购物,蒲溪渡口成了他们的捷径。
 
  最顶峰的是在2005年左右,每天来回要摆渡100多次,载客量达七八百,周末或节假日则有1000多人次。因为那时石龙沙头角步行街非常出名,是购物的天堂,东莞周边市的许多工人都会在周末跑过来购物,人流如织。
 
  今生:坚守岗位,继续它最后的历史使命
 
  蒲溪古渡曾经的辉煌早已一去不复返,只留在许多老人的记忆里。尤其2010年后,随着电商的兴起,每个人用个手机足不出户就能网上购物,东西会自动送上门来,这对实体店打击很大,蒲溪轮渡也受影响了。
 
  陈氏三兄弟因为和村里面有协议,继续免费为村民摆渡,村里也会根据轮船的具体保养和维修情况给予补助,海事局等部门也会给予一定补贴。但即便如此,摆渡根本赚不到钱,他们兄弟仨之所以坚守着,主要是因为要为村民服务,为了是对乡里乡亲的情感,对过去时光念念不忘的情怀。用掌船的老二陈德成的话来说,“只要有一个人过渡,我们都愿意为他摆渡。”
 
  几年前的那次探访的背景是,东莞市启动全面撤渡建桥,以方便市民出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当时离蒲溪码头不远处的红海大桥已经完成了56%,蒲溪码头的撤渡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它的百年历史使命也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完成,将标志着石龙乃至东莞的“出门登舟”的历史一去不返。
 
  村里许多老人对百年古渡颇为留恋,已有近30年没坐过渡船的坚叔表示,“年轻的时候坐渡船追求达到目的地,现在如果去坐会看看风景,想想过去的事情。哪天不忙的话,我还打算去坐一回轮渡。”当然,村民们对撤渡建桥更多的是欢迎。“有桥更方便,渡船麻烦。”淦叔就曾如是说。
 
  再次走访蒲溪古渡时,码头不见了,在这里纳凉话古、含饴弄孙的老人也不怎么来了,只剩下几棵被“瘦身”的百年大榕树,孤独地立在日头凝望着江水不舍昼夜。因为石龙南岸工程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蒲溪古渡也被拆除了。
 
  幸运的是,那艘老渡船还在,依旧等待着老朋友的到来。只要他们一来,它便会再次唱起欢乐的“发动机之歌”,如悠闲的鸭子一样凫水过河。旧渡船在,摆渡人就在。为村民摆渡了30多年的陈氏三兄弟和这艘老渡船一样,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坚持完成他们最后的历史使命。
 
  临走时,笔者想起从石龙博物馆看到那张上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紫红的天空下,黄昏时候的蒲溪码头特别漂亮,一艘渡轮在百年老榕树下的码头上,正准备开向对岸,非常古朴安详。码头左边是南铁路桥,火车呼啸而来,带着希望开向未来,给人一片欣欣向荣的喜悦。(来源:东莞时报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