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文化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文化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5-31 15:24:12

  东莞市文化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文化
 
  今年5月18日,113个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摄影、书画等各个艺术门类的文化志愿者团队齐聚市文化馆,参加市文化志愿者协会社团联盟第一次“家庭聚会”。互动环节中,各个团队的负责人争相抢麦发言,或为推动文化志愿事业发展出谋划策,或介绍自己的团队希望扩大“朋友圈”,场面热闹。
 
  见到文化志愿团队的活力与激情,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笑容满面。和记者谈到这100多个文化志愿者团队,她用了一个很生动形象的比喻:这100多个团队就像散落在莞邑大地的一颗颗珍珠,市文化馆通过社团联盟把这些珍珠串成了一条精美的项链。
 
  其实,近几年来,市文化馆串起的项链远不止这一条。在“开门办馆”思路的引领下,市文化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文化,通过整合企业、社团、机构、协会、学校等各方资源,着力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变文化馆“独唱”为文化馆和社会“合唱”,有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与服务效能,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何完善、深入、丰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重要方向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本运行机制,明确了“国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条文,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契机,市文化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拓宽供给来源,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
 
  2016年3月,市文化馆从仅5000多平方米的旧馆迁到了总建筑面积达2.8万余平方米的新馆(含综艺楼、星剧场、非遗展示厅等)。新的场馆,新的起点,新的期待,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场馆的效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摆在市文化馆面前的一个课题。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受限于人力、物力、财力,显然是不够的。于是,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成了市文化馆的突破口之一。
 
  以星剧场的运营管理为例,市文化馆与聚橙网、广东艾利发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引入国内外精品演出,让市民凭公益赠票或低于一线城市的票价,就能欣赏高端的文艺精品。其中,市文化馆和艾利发于2017年推出的“阳光计划”项目,更是让东莞的小孩子最低只需花9.9元就可以欣赏一部高雅的儿童剧,一位家长带一个孩子花198元注册会员就可以在一年内观看10部精彩儿童剧。
 
  在实验剧场、悠云空间、大众美育馆等场馆的管理运营中,同样融入了社会化运作,品牌活动常年开展,氛围浓厚。去文化馆看演出、看展览、听讲座、参加公益文艺培训逐渐成为东莞人新的生活方式。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依托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市文化馆做出了有益探索与尝试。
 
  2017年,市文化馆整合资源,创新推出“东莞文化四季”品牌项目,按照季节更替时序,先后推出了音乐舞蹈季、非遗季、青少年艺术季、戏剧季等四大主题文化艺术季。据市文化馆统计,整个东莞文化四季,共举办100多场艺术演出、40多场精品展览、20多个名家讲座,在“文化莞家”平台线上抢票数量近2万张,受惠人群超过20万人次。
 
  这其中,社会力量功不可没。在文化四季中,市文化馆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通过社会采购、公开招募、资金补贴、场地支持、宣传支持等方式,发动企业、社会文艺团体及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整个文化四季,共吸引了超过100家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投入,撬动社会资金近300万元,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供给。
 
  敞开大门的市文化馆,也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文化名城建设。今年3月22日,2018年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莞城步步高小学启动后,引来东莞本土最大金融机构——东莞银行的关注,主动向市文化馆提出要求赞助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受惠的学校从33所猛增至63所。东莞新地标商业体——国贸中心·国贸城则主动引入东莞非遗墟市,并于3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标志着东莞非遗墟市11个非遗品牌将正式进驻国贸城,之后又冠名东莞第二届非遗创意产品大赛,持续助力东莞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现如今,在市文化馆打造的各个品牌活动中,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东莞文化年历等,处处可见社会力量的身影。可以说,引入社会力量办文化已经成为市文化馆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2017年9月,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宣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围绕中央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部署,加强党对公共文化机构领导,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要求,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为重点领域,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落实法人自主权,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2017年11月,市文化馆理事会正式成立,揭开市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新一页,这也意味着东莞在强化文化馆公益属性和公众参与机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市文化馆理事会的成立,标志着东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又一次取得了新的成果。”市文广新局局长陆世强表示,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并强调一定要把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在新的工作机制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市文化馆理事会由15名理事组成,其中政府代表2名、文化馆代表3名,其他10名理事都是社会人士代表,既有文史专家、大学教授、非遗专家、心理学专家,又有法院院长、非遗传承人、媒体代表,涵盖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社会化、专业化的特点。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管理和运行,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不仅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而且可以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探索新经验,这也是文化馆走向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一步。(记者 赵水平)(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