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片区规划融合统筹指导意见》公布

镇区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3-13 09:26:50
  《松山湖片区规划融合统筹指导意见》公布
 
  作为东莞实施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先行区,过去一年,松山湖片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片区“1+6”园区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获评2017年全市“单打冠军”。
 
  近日,东莞市政府官网公布了《松山湖片区规划融合统筹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在规划层面为片区统筹、融合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重点强化了园镇在产业、功能、交通、配套、空间、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同时将重要战略节点地区、园镇接壤区域等划定为特别政策地区,作为园镇融合的重点区域。
 
  按照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2017年,东莞市以六大片区推动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松山湖与周边石龙、寮步、茶山、大朗、大岭山、石排六个镇(以下简称“周边六镇”)共同构成松山湖片区,承担探路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的重要使命。
 
  意见指出,要通过片区规划融合打破松山湖片区现有的行政壁垒,促进各类要素在片区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促进片区内的园镇融合、产城融合,实现松山湖片区一园六镇在产业、功能、交通、配套、空间、生态环境六个领域的融合。
 
  目前,松山湖正处于创新资源快速集聚与成长阶段,为周边镇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
 
  意见要求,在功能融合上,松山湖片区要统筹安排片区内功能布局,以松山湖较强的创新氛围与资源,以周边六镇强劲的产业支撑为基础,在强化科技研发、生产服务、高等级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引擎、智造基地、品质城区”。
 
  周边镇依托传统优势产业,要主动承接园区创新资源外溢,与园区共同形成“创新核+创新轴+创新网”的区域创新格局。
 
  在产业融合领域,松山湖与周边六镇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优势产业集群,但产业关联度低,创新联动不足,需要聚焦产业协同分工和创新资源集聚,在园区和各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建设“4+1+N”的产业体系,利用自创区等政策载体以及现有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园区创新资源外溢。
 
  意见明确,松山湖原则上只引进总部型、研发型和发展潜力大的高科技型企业,以发展企业总部+科技研发服务业为主,形成片区产业服务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
 
  周边六镇作为园区的有力支撑,应依托原有传统优势产业,主动承接园区创新资源外溢;要以建设示范园区和特色小镇为抓手,形成旅游创意产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产业、新材料与智能装备产业、机器人与智能终端产业、高端电子信息与新能源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
 
  意见还提出要统筹推动园镇招商共享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园镇产业优势和资源互补效应,建立片区产业转移、项目流转和招商引资协调、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企业在片区内合理布局。
 
  针对松山湖片区交通路网体系对内缺乏整合的问题,意见提出进一步梳理整合片区交通路网,构建高效一体的轨道交通网络、高快速路网与慢行交通网络,形成清晰的片区货运通道与客运走廊,实现高端要素在片区的自由流动。
 
  一是依托高铁、城际铁路、市域轨道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功能协作和创新要素流动。重点推进赣深客专南沙支线及增城支线、佛莞惠城际、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和3号线、东莞轨道交通5号线(接深圳地铁13号线公明北站)五条区域轨道线路建设。
 
  二是推动区域高快速通道建设,建设3条南向通道对接罗田、光明新区,3条北向道路交通廊道工程对接广州增城、惠州博罗和5条西向道路交通廊道工程对接东莞中心城区、广州番禺。
 
  三是完善形成环状放射的货运体系,通过构建16条高快速路作为区域货运通道,串联重要工业与物流园区,增强原有区域间货物流通效率。
 
  四是加强一园六镇路网互联互通,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推动园镇互联互通道路建设,谋划片区有轨电车建设,加快推进打通片区“断头路”。
 
  松山湖片区现状居住与服务配套存在“双重错位”的困境,园区缺乏可负担的住房配套,周边镇现有服务功能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实际需求。
 
  在配套融合上,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公共服务设施,构建片区完整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大力推动片区住房、教育、医疗、康体设施建设,将松山湖片区建成东莞高品质宜居宜业样板区。具体包括:以强化住房配套,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留住不同层次的就业、创业人才。
 
  分层级构建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形成松山湖北、东莞火车站地区等2个市级综合服务中心,提供高等级的综合服务配套;寮步体育中心、生态园职业教育中心、松山湖大学创新中心等3个市级专业中心,提供专业性的公共服务;西溪河湿地三角洲、松山湖南部滨湖区以及六个镇的中心等8个镇级公共中心,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配套。
 
  提高教育、医疗、文体基本公共服务品质,试点松山湖与周边六镇在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探索松山湖公共服务品牌与服务品质的外溢。
 
  加快启动一批优质品牌学校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学需求,打造社区卫生15分钟服务圈,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高素质人才健康运动需求。
 
  松山湖与周边六镇经历了“单枪匹马”的快速发展,园镇城市建设标准与建设品质差距较大。
 
  对此,意见指出,松山湖片区要发挥组合优势,划定特别政策地区为园镇空间融合的先行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园镇空间融合。
 
  特别政策地区是实现园镇共识、共谋、共建、共享的主要空间载体。特别政策地区分为两类:一是园镇接壤区域,如松山湖北部地区、松山湖南部地区、寮步香市科技园地区、松佛地区、中子科学城地区、大岭山天安云谷城市更新地区,应打破行政界线,加速融入松山湖发展,与松山湖形成统一整体。
 
  二是在周边六镇内部划定若干特别政策地区,形成松山湖“政策飞地”,按照松山湖的标准与品质推进地区的规划建设,实现松山湖品质与品牌的外溢。
 
  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特别政策地区中的土地资源要素在促进空间融合中的支撑作用,在用地指标保障、创新土地供给、存量土地盘活、“三旧”改造等方面探索土地管理的创新模式。
 
  意见强调,必须大力推动松山湖片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和环境协同治理,建立园镇协同、有序分工的工作机制,共同提升片区生态环境品质。
 
  一方面要坚守生态底线,衔接落实各类规划的“底线”和“红线”,明确建设和保护空间,强化对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结构的引导,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
 
  另一方面要以山为基,严格控制松山湖片区西部、南部的大岭山森林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巍峨山等山体,作为郊野公园保护,以固化区域绿地。
 
  此外,还可以串联片区生态廊道,围绕松山湖和生态园湿地公园,加快统筹对南畲朗和大圳埔排渠流域的内河涌综合整治,协调流域内的黑臭水体的防治,加强三角洲湿地、下沙湿地、月荷湖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维育,打造生态核心。
 
  在推动片区生态环境统筹治理上,要坚持区域同步、系统治污、精准施策,全力打好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面貌。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指出,规划融合要由松山湖管委会牵头,联合片区内六镇共同开展松山湖片区发展战略规划,明确片区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路径,构建片区产业体系、交通体系、服务体系、空间格局、生态体系,划定片区空间管控底线,落实片区重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统筹片区战略空间资源。
 
  意见还要求以片区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在总结滨海片区和道滘镇“三规合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松山湖片区“多规融合”工作,以“多规融合”为手段,整合协调片区内现有的各类规划。
 
  针对目前片区推进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的突出问题,意见表示,应尽快开展一批有针对性的专项规划与专题研究,解决片区园镇近期统筹发展问题。
 
  特别政策地区是园镇规划融合的先行示范区,是近期推动统筹片区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
 
  意见明确,要由松山湖管委会牵头,联合片区六镇尽快划定一批特别政策地区,并建立特别政策地区调整机制。选择一批近期建设条件成熟的特别政策地区为试点,围绕增强科技服务、产业协作、完善城市服务和存量提升挖潜等方向开展地区发展策划、“三旧”改造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设计工作,探索特别政策地区规划编制主体、编制内容、编制方法的创新。开展在特别政策地区土地指标倾斜、开发强度倾斜、相关政策封闭运行等方面的创新试点工作。
 
  意见还提出,要强化松山湖管委会统筹片区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的主体责任,围绕补齐配套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的目标,统筹片区三年提升计划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与实施要求,形成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推动片区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记者 黄少宏)(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