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将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10-17 15:35:23
  东莞将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10月12日,东莞市召开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动员会暨系列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规划发布会议,贯彻落实省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会议明确提出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的战略目标,将与广深并肩参与世界城市群的竞争,实现在新一轮发展中的历史性跃升。
 
  8月底,位于东莞的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以散裂中子源项目为核心,东莞规划建设约45.7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打造国内领先、世界闻名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和面向全国全球的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力图改变珠三角乃至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
 
  散裂中子源和中子科学城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是新时期东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生动缩影,也标志着东莞从科技支撑产业到科技引领产业、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转变。
 
  5年来,东莞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开始了“新东莞模式”的征程。进入收获的秋季,东莞的发展形势更让外界惊喜——上半年经济增速实现4年同期最快,创新驱动实践被主流媒体作为全国样本,构建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经验领先全国……
 
  今年上半年,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1%和39.3%。图为vivo自动化生产车间。
 
  10月12日,“启动广深高速创新资源带建设,引领全市创新驱动资源要素集聚行动计划”同时发布,按照《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确定的“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的创新发展空间格局,对接“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东莞将做好全市空间布局统筹工作,落实散裂中子源等重大创新平台、创新节点、创新园区的空间布局,以此将东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名城。
 
  其中,“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范围覆盖东莞全域,将其打造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两核”包括松山湖和滨海湾两大创新核,前者定位为国家科学中心,服务于成果转化相关的研发、设计中心;后者为现代深水临港产业创新中心、“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开放型经济引领发展新高地,同时也是广深科创走廊撬动和联系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前海蛇口片区的战略支点。
 
  “三带”以交通网络为线索,包括“广深高速、沿江高速莞深高速广深铁路”三条创新带,对接省层面相关要求,开展交通网络化建设、交通组织优化及沿线景观提升等一系列工作。“多节点”则聚集了科创走廊沿线大量优质的创新资源,重点加强与广深临界地区的节点建设。
 
  东莞将以“双核驱动、三带联动、多点引爆”的空间策略与省级规划相呼应,实现全市创新驱动要素资源空间统筹布局。此外还将采取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园区、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完善创新公共设施和政策配套等“四创新”措施,推动规划落实。
 
  9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人民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两地将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充分发挥广州创新大脑、东莞创新基地的作用,共建“中国硅谷”,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距此一周之前,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原则通过《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强调广州、深圳、东莞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承载着改革开放近40年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是广东对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腹地,东莞集聚着大批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是创新技术转化的主要场所。
 
  专家分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一大关键是,东莞能否承接广深两地创新资源并将其有效转化,并与广深产生高水平的发展呼应和创新互动,这决定着广深科创走廊的组合效应能否顺利显现。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开始由昔日的“世界工厂”向创新基地转变,率先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大规模推广“机器换人”,引入大量科研创新项目和人才等,逐步探索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上半年,东莞GDP增速达8.1%,创近年最高值;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大幅增长78.6%,增速比全国高56.6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1%和39.3%,后者的比重较2012年的31.1%,提高了8.2个百分点。
 
  在松山湖,有“欧洲小镇”美誉的华为终端总部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施工。这个“巨无霸”项目投产后将带来数以万计的高端人才。目前,东莞已形成华为、OPPO、vivo和金立等手机品牌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东莞智能手机产量达1.82亿台,同比增长30.8%,占全球出货量的1/4。
 
  更令人欣喜的是,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处于“微笑曲线”高端环节的服务型制造也逐渐出现在东莞制造业的各领域、各环节。借助服务增强竞争力成为不少制造企业变强大的“密码”。
 
  无论是“通道城市”的特性,还是近年来创新能力的提升,东莞对整个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要意义已经受到各方肯定。东莞更是将此作为新一轮发展中实现历史性跃升的重大战略机遇,寻求强化相关机能。
 
  9月,东莞发布了《关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行动计划》,提出突出成果转化,将东莞全域打造成为北接广州、南联深圳,贯穿珠三角东岸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破跨区域跨领域的制度障碍,推动重大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共享以及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
 
 
  东莞将从创新型城市、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核心技术攻关、龙头科技企业、新兴产业、创新人才、院士成果转化等方面实施“十大计划”,谋求从多个维度进一步集聚和激活更多高端资源,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
 
  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也被认为是东莞参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最大优势。正如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德友所说,东莞在产业链上的配套和服务能力、产业化能力,双向拉动广深两地的创新、产业在当地形成对接,进而可提高产业协同发展程度。此外,东莞在产业化和应用化方面的创新优势,也将拉长两地创新的价值链,丰富产业化外延。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确定了“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的创新发展空间格局。
 
  国庆长假,刚将全家从深圳安置到松山湖的阿志(化名)没有外出旅游,父亲喜爱在月荷湖畔打太极,母亲每天跳广场舞,孩子参加公益夏令营,阿志和妻子到松山湖图书馆听听文化沙龙、泡泡书吧。在松山湖工作的阿志再也不需要像钟摆般每天奔波于深莞之间。
 
  以“松湖live”这样的区域人文品牌目前在东莞逐渐深入人心,众多像阿志这样的城市“钟摆族”如今在东莞的创新型人才社区里找到了归属感。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就是城市品质。为提升支撑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公共服务、宜居品质,今年出台的《东莞市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提出,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规划管理、城市更新、“两违”整治、轨道交通建设、魅力小城和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等为牵引,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城市规范、高效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的功能、魅力和竞争力。
 
  到2018年,东莞的城市面貌将大为改观。这不仅表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迈上新的台阶,经济转型、人才集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度也更为契合。强化“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意识,以绣花的功夫来管理城市,东莞提出的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强调在现有城市的空间面积不大、发育相对成熟、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滨水特点突出等特质之上,城市发展要牢固树立全面、全域提升的概念,要突出特色、加强统筹。
 
  “三年提升计划”聚焦在“一心两廊三区四门户多节点”,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城市建设项目,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品质提升格局。
 
  “一心”是指中心城区,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核心区域;“两廊”是指沿广深高速和新城大道-生态园大道两条区域创新走廊;“三区”是指松山湖(生态园)、滨海湾新区和水乡新城三个重大战略发展平台;“四门户”是指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东莞西站以及松山湖北站4座轨道交通枢纽站;“多节点”是指重要的对外联系站点、各镇(街道、园区)近期重点打造的连片示范区等功能节点。
 
  东莞还将以“三旧”改造打造城市升级2.0版,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利用,以广深高速创新资源带建设为示范,加快推动集中连片改造,把水乡新城、中子科学城等创新节点连接建设成片,辐射带动全市创新资源集聚。
 
  “现在河水清澈多了。”一条污水横流多年的臭水河——东城老围河,在一个月内实现了水质优化,获得了附近老居民张玲花的称赞。
 
  东城街道专门聘请东莞理工学院杨志峰院士团队实施老围河的水质提升试验工程。“通过调节水生微生物环境,改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来促进老围河水质的提升。”团队成员张云飞博士介绍。如今沿河两岸,绿树红花散发着勃勃生机,新置护栏、人行道、休息平台为河岸景观增色不少。
 
 
  东城老围河由黑臭水体变为治污样板,是东莞水污染治理的生动案例。去年年底以来,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根据行动规划,“十三五”期间,东莞将投入338亿元治水,力争在4年内新建2800公里截污管网,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市截污治水一体化格局,推动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新蓝图。
 
  根据《东莞市关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行动计划》,到2018年,东莞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实现“天更蓝、水更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发展、质量更优,城市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能力明显提高,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夯实基础。
 
  如今东莞的城市品质提升正在进入“快车道”,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加速形成。正如上海市规划院设计中心董事总经理、教授级高工王嘉漉所说:“东莞的发展跃入了另外一个层次,现在处于追求品质的时代,由于看到了对人才的需求,为了留下人才,对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台达电子电源(东莞)有限公司厂务经理李永忠拿到了东莞加工贸易废料网上交易平台的见证报告,该厂最新的一批废料在平台上拍卖成功。“最新的一批废料成交金额为23万元,比底价高了50%。今年累计拍卖了100单左右,为企业多创造了数百万元的收益。”李永忠乐滋滋地算了一笔经济账。
 
  加工贸易废料网上交易平台的建设完善,是东莞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过程中的一项新改革。自去年5月获批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以来,截至今年6月,东莞已经形成了25项在全国或全省具有复制推广意义的改革成果清单。
 
  今年初,东莞还因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作及时到位、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等三项成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开展试点试验工作以来,东莞还先后通过提升“海丝博览会”办展水平、打造加博会“升级版”等,强化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对接。9月下旬,2017海丝博览会举行,大会共达成签约项目758个,签约金额2190亿元,同比增长5.9%。
 
  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的过程中,东莞探索建立了质量效益导向型外贸促进新体系、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融入国际产业合作链条等一系列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正为东莞经济稳步前进和深化改革迈向纵深提供持久的动力。
 
  2016年东莞进出口总额11416亿元,同比增长9.8%,增幅在全国进出口前5名城市及珠三角9市中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616.6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5.6%,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2%,其中智能手机出口增长58.4%。
 
  在一年多的经验探索中,新一轮的开放意识正融入到东莞经济发展血脉中,在全球化背景下厚积薄发。
 
  目前,东莞已形成国际经贸合作网络建设模式、企业多维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展贸合作机制等。向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时代迈进的东莞,正在为我国构建更深入、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格局探路。
 
  截至2016年,东莞市共有416家企业“走出去”,投资总额约为14.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达13.3亿美元,另外,东莞企业在境外共设立28个驻外机构。
 
  其中最知名的企业为东莞华坚集团。早在2011年,东莞华坚集团就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华坚国际轻工业园,2016年完成一期工程,成为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示范项目。如今,华坚集团已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累计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税收200万美元。
 
  另一家走出去的企业唯美陶瓷,是中国首个赴欧美投资的陶瓷企业。唯美集团美国生产基地投资1.5亿美元,引进意大利全自动化设备,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陶瓷工厂,将为美国当地带来数百个工作机会。
 
  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面,继“三互”大通关、玩具监管的“出口复进口”、网上海关、上门送监管服务等便利化措施之后,今年8月,东莞市公布了“最多跑一次”首批1173个事项清单,企业市民“只跑一次”即可办理1173个事项,其中还包括“零跑动”事项139项。到2018年底,东莞将实现除特殊情况外所有办理事项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最多跑一次”,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水平大大提高,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将进一步激发。截至今年9月底,东莞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94.98万户,位居全省地级市之首。
 
  在封闭的房间里,即使信号极其微弱,装有传感器的机器人都能准确探测到精准方位,在其“脑袋”里形成全新的位置地图,并进行室内定位……这是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博士王东海团队通过传感技术、磁导航技术与定位算法相结合研发出来的“室内磁导航定位系统”。
 
  王东海的导师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李国民在东莞参与创办了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智能制造感知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国际前沿技术与东莞产业联姻的巨大前景吸引了王东海带领团队加入。
 
  基于全球化的创新体系搭建已经初现雏形,接下来,东莞将进一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技创新对外合作,发挥境外经贸代表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作用,推动全球高端创新成果在莞产业化,催生形成新的先导性产业集聚。
 
  砥砺奋进,逐梦前行。东莞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篇章,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