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丁燕的“工厂三部曲”系列作品出版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3-10-26 10:46:18

作家丁燕的“工厂三部曲”系列作品出版
 
“这三本书和东莞这座城紧密相关,因为这是我生活在东莞之后,以东莞为采访地进行搜集素材,最终在东莞创作完成的系列作品。”近日,作家丁燕的“工厂三部曲”系列作品《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这个系列作品是丁燕历时十二年,深入珠江三角洲工厂,通过长期跟踪采访,深度了解基层工人后的文学收获。丁燕力图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改革大潮中个体命运的起伏跌宕,以劳动者的视角勾勒当代中国发生的巨变,籍此凸显新时代涌现出的新工人形象。
 
全新修订的非虚构作品《工厂女孩》和《工厂男孩》,新增七万字,以描述青年工人的生存状态为主要内容;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工厂爱情》,讲述了一位“90后”工厂男孩不同凡响的情感经历,以此呈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心路。
 
珠江三角洲之于丁燕,就像湘西之于沈从文、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商州之于贾平凹。
 
早在2011年,丁燕从新疆乌鲁木齐南迁到广东东莞后,便拿着自己的身份证来到工厂门卫室求职,开启了深入工厂打工的生活。进入音像带盒厂后,她是啤工118号。她和所有的女工一样,有定额任务需要完成。如果她做得不好,一样要返工。没有人会照顾她,而她也因为这种不被照顾,看到了工厂车间的真相。这些经历,被她写进了《工厂女孩》。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慧瑜认为:“《工厂女孩》所讲述的女性故事,既是个人的生命记忆,也是中国制造的大故事。这些看起来是特殊的、地方的经验或者是女工的性别议题,背后却涉及工业生产的运作逻辑、工业与性别分工、主体与机器等现代性的普遍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工厂女孩》不仅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故事,也是现代工业、现代工厂大历史的重要一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作家周国平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正是因为有这样长时间的亲身体验,丁燕才对女工的生存状态有了真实、细致、具体的感知,这种感知是再细心的旁观者也不能得到的。”
 
2014年至2015年,丁燕继续在东莞的工厂采访,这两年的经历被她写进了《工厂男孩》。为了走进男工的心灵世界,她长期住在女工宿舍,利用夜间休息和节假日采访男工。她抱着诚挚的态度和男工交流,请他们吃饭、爬山、唱歌、逛街,向他们请教工厂术语的含义,聆听他们的内心诉求。
 
在众多采访对象中,丁燕发现有位男工格外特别:他不仅长相出众,表达能力极强,且情路坎坷,还有过创业经历。此后,她和他建立起了联系。通过长达两年的跟踪采访,丁燕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在对这些碎片进行整理时,那个想法冒了出来:“写一部长篇小说吧!”因为丁燕发现,也许用虚构的方式,更能让这些素材发挥出它们的作用。
 
2017年之后,丁燕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厂爱情》的创作中。这部虚构作品试图以改革开放数十年岭南巨变的历史图景为依托,追溯一位名叫“向南方”的工厂男孩的情感史,以其恋爱轨迹和求职经历为线索,力图展现改革大潮中个体命运的起伏跌宕,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况,窥视当代中国发生的巨变。
 
在新疆时,丁燕曾创作过一百首以“葡萄”为题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葡萄诗人”。南迁东莞后,她进入到工业题材的创作中。这个转变,几乎是自然而然完成的:眼前的场景发生了改变,笔下的文字也发生了改变。
 
在丁燕看来,虽然《工厂女孩》和《工厂男孩》是非虚构作品,而《工厂爱情》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长篇小说,但她依然愿意将这三部作品合称为“工厂三部曲”。在她看来,这个系列作品的内部,存在着一种逐渐递进、血肉相连的隐秘关系,因为它们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主题:“一个人如何与他所处的时代产生混响”。
 
在这个系列作品中,她不仅想表现工厂世界的律动和节拍,更想表现生活在此间的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感受、剖析和反省,她试图对一个个具体之人的复杂灵魂进行解码。虽然这个“链条状”作品的诞生,并非她刻意为之,然而,经过十二年的艰苦努力,这个系列作品就像一部编年史的横切面,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完整性。
 
丁燕认为,作家要勇于走出局限——既要摆脱文体对作家的局限,也要打破地域审美的局限,还要打破性别的局限。
 
从诗人转身为非虚构作家,再从非虚构作家成为小说家,这些转变对丁燕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她认为作家无须自我设限,更犯不着用一种文体将自己困住,而要视素材来确定文体。阅读丁燕的作品,既能体味到西北的慷慨,也能体味到东南的柔婉。这种特殊的风格,和她走出葡萄园走进工业园有关。她认为作家要善于打通南北,贯穿东西,将各种貌似对立的元素融合起来,取异纳新,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气韵更为丰富。
 
从2011年年初起至今,丁燕一直定居在东莞。她的生活和写作,皆和这座城紧密相连。在她看来,东莞像一个大舞台,给迁徙者提供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同时,迁徙者也带来了他在故乡所积累的经验。在相互的对抗和撞击中,人和城市都找到了和解的途径,获得了新的发展。
 
在如今这个讲究节奏和效益的年代,丁燕如何能踏下心来,以十二年为一个创作周期,最终完成了采访、修改、发表和出版的全过程?她认为“定力”很重要。
 
“创作无法宝,至诚为能化”。丁燕感慨地说。她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更聪明,只是更能“熬”得住。持守住了,不轻易松懈,慢慢地由薄弱而厚重,在不知不觉中便走向了深入。她认为,要想写好一部作品,便要努力克服一切障碍,拿出整块时间,在固定的地点创作,且一日都不能停歇。最终,才能达到字字珠玑,慎终如始。
 
在丁燕看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人的生存状态,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作家必须要倾力观察、认真创作的一个主题。我们必须要对时代有所担当。只有触摸到这个时代最强烈的脉搏时,我们才算真正拥抱了这个时代。
 
曾经,只要一提及“东莞”,人们的脑海里便会冒出“厂妹”“拉长”“打工仔”“流水线”等字样。四十年沧桑巨变,东莞抓住了每一次产业发展的机遇,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实现了蝶变新生。如今提及“东莞”,人们的脑海里会冒出“潮玩”“松山湖”“华为”“机器人”等字样。现在的东莞,正由“世界工厂”向“科技强市”转型,而智能化和数字化已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东莞的产业链也更加发达和完善。
 
2023年4月,为完善“工厂三部曲”系列作品,丁燕重返工厂进行采访。她发现,此刻的工厂已和十年前大相径庭。现在,不仅工人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工人的工资待遇和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一切都变得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同时,现在工人的情感诉求也比他们的前辈更为强烈:和薪水相比,他们更看重尊严和自由。
 
在丁燕的采访对象里,既有凭一股不服输的劲从女工进阶为女主管的传奇女性,也有因热爱写作完成精神蜕变的女工作家,还有从愣头青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男厂长,以及已成为技术能手但却迷恋农事的工程师……这些新时代里涌现出的新工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职业充满热爱,让丁燕既看到了工厂题材的广阔性和丰富性,也看到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可能性。
 
在丁燕看来,工人和农民,依旧是这个时代最为深刻的话题。(记者 黄蓉 朱海津)(来源:东莞广播电视台)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