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王洁:XR领域创业者造不了平行世界,可以先从建一座小房子开始

智能   来源:36氪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3-02-28 09:19:18

  2016年VR元年之后,行业涌现的VR公司数量以百计。但到了2023年,依旧存活着的公司十个手指头数得过来。
 
  经过了一轮残酷血腥的行业清洗,第一轮的VR周期已经结束。如果说被收购是这些创业公司最好的归宿,成功上岸的公司除了被字节以90亿元收购的Pico,还有被香港“数字王国”收购的3Glasses。
 
  如今,这家被称为“中国第一家VR公司”的3Glasses创始人王洁,决定再一次创业,继续进入她所熟悉的XR行业。不过,这次她的新公司「天趣星空」切入的是AR眼镜的方向。创业一年时间,2022年年底,「天趣星空」已经量产并发布第一款产品“TQSKY T1视听眼镜”。
 
  2014年前第一次创业以来,王洁完整见证过XR行业跌宕起伏。国内的XR行业总是紧跟着国外大厂的节律波动,最早在微软发布Hololens之后,国内的暴风盒子的持续涨停,开启了2016年的VR热潮。但投资人的耐心没有持续太久,2017年之后,当各家发现,VR的故事走不进普通人的世界,行业迅速偃旗息鼓。被抛入盐碱地后,大量的VR公司收缩、转型、甚至倒闭。
 
  直到2021年至今,扎克伯格提出的元宇宙概念横空出世,Meta的Quest 2越过千万出货大关,行业才重新进入资本视野。不过,如今,王洁在内的XR领域创业者们的心态更加平和。
 
  她清晰记得,早期的VR创业者们,动不动就想做“下一个时代的上帝”,想要“创造下一个时代”,但现在行业中的创业者们纷纷意识到,XR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无法由一家创业公司主导,大家更愿意先从“造一座桥、开一个小杂货铺”开始做起。
 
  比如,她所推出的视听眼镜,尽管并非能称得上是真正的AR眼镜,暂时无法做到虚实结合,但至少在从显示端到内容端,已然形成一个小闭环。
 
  “用户是可以经常拿出来使用的”,在王洁看来,这就具备了初阶传播性、以及消费端产品的基础素质。——就像80年代售价一万多的大哥大,“只有一个接电话的功能,也不影响它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因为他解决了移动打电话的问题,和如今的AR眼镜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洁表示。
 
  尽管行业充满着波折,王洁始终相信,二维世界到三维世界的转换是必然,而这个切换的过程中,会有诞生伟大商业公司的机会。
 
  但需要明确的是,AR/VR的普及是一件以10年为周期的事情。一方面,颠覆性技术的出现需要客观时间,并非资本能够轻易催熟,行业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另一方面,技术只占了行业的1/3,还需要等待用户、生态、开发者、内容等等综合因素的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到达最终的行业甜蜜点。
 
  以下是采访实录(经过摘编)
 
  中国VR七年:创业者从冒进到认清现实
 
  36氪:感觉资深的创业者似乎相比上一波热潮要理性了不少?
 
  王洁:大家水深火热、忽上忽下了这么几年,从我第一次创业的14年到现在,我们看过太多公司的出生、灭亡、坚持。
 
  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专业的VR/AR市场,我们向往的元宇宙世界,其实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有机会真正面向普通的C端,这个时间周期可能不是一年两年,也许是8-10年的一个基础周期。
 
  之前的那一波热潮有资本的助力,企业无非就几种路径,VR公司上市的很少,基本上就是被并购,要么转型做一些比较细分的to B业务,to B是一定能活下去的,C端太烧钱了。
 
  3Glasses已经被并购了,相当于有一次完整的创业经历了,再重新回到市场,我们一定会想做更接地气的事情,包括怎么样通过市场真正让整个产业良性循环起来。
 
  我相信除了我以外,类似像我这样的创业者应该都会是这样的一个心态,只是每个人可能选择的侧重点不太一样,大家会更聚焦实际落地的问题,因为技术不能马上变成钱了。原来可能更多是由面到点,现在是由点到面。
 
  36氪:您完整经历过这个行业跌宕的周期,您个人心态上的转变是什么?
 
  王洁:我觉得现在一个小的周期已经结束,大家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早期VR公司的BP都是一样,动不动就说,我们是下一个时代的上帝,我们要带所有人穿越平行空间,带着人类进入下一个时代,要再造一个世界。
 
  但现在我想,大家可能不是再造一个世界,可能我们先造桥,我可能先开个小杂货铺。
 
  14年我们作为中国第一个产品出来的时候,当时觉得自己好厉害,瞬间就被各种投资方媒体所包围,感觉快速被催熟了,然后你就会很大胆的去投入,资本又对你比较包容,我们做了一些线下体验店模式出货量。但当时的量级整体觉得不行,小200号人的团队一个月小了一半,当时心里还是慌的,就开始转型,我们那时候推出了一个to B的做集成方案的策略,这些事情就让营收开始变得正向,每个人开始有成就感。
 
  36氪:XR硬件的创业需要注意什么?
 
  王洁:有时候公司经营不仅仅是技术本身,你还要考虑到团队成员可持续的归属感跟创造力。如果没有给到团队的一个持续正向的成就感,团队的不稳定性所会带来的成本的提升,然后发现了这个市场预期不达预期的时候,没有及时的收手。XR创业不是短线行为,而是长线行为。
 
  我们也是经历过从200人到150人,到80人,甚至到50人的团队,但是我们根据市场的节奏,做合适的人员配置,回归商业法则。
 
  其次,企业经营最终是要回归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当一个行业被资本追着走,这个资本是挺耗人精力的。资本很重要,但资本并不能解决0~1的问题。0~1代表,至少你要想清楚一个基本的商业闭环,资本更多是助力的,而不是解决基础问题。
 
  36氪: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波折,您还觉得AR/VR是一门好生意吗?
 
  王洁:AR/VR我都做了20年了,我依然坚定的相信二维到三维世界的转换是必然,只是可能有一些不同的路径跟载体,这里面会有非常多的机会。
 
  我现在的视听眼镜想一年卖1,000万台,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先要做某一类精准用户,做中高端用户,可能一年就是10万、20万台,每家企业的擅长经营都不太一样。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种树的,乘凉的一定是我们的下一代。这个行业,至少是5年才有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出来。
 
  行业已大变天,但尚未到达甜蜜点
 
  36氪:以前的XR供应链,相比现在有什么变化?
 
  王洁:经过小10年的市场的培育,整个上下游的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已经越来越专业细分了,像14年我们自己要做眼镜,我就得自己去找,去定义屏的参数,没有任何上下游来帮我,要花很大代价去跟供应链谈,你的开发者你也得必须自己做工具,你甚至还要引导他怎么去做开发。
 
  36氪:资本的态度变化呢?
 
  王洁:资本这边对待AR VR的态度我觉得有很大的变化。比如我当时经常开玩笑说,3Glasses一部分是自己的主观意愿驱使往前走,也有一部分是被投资人推着走,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这个领域不够理解,大家都明确知道它是颠覆性的,但现在经过这小10年看下来,16年那个时候投VR的公司其实获利的不多,因为退出的也不多,被并购的市场上没几家,死了的是更多。
 
  所以当资本的变现变得不那么丰厚的时候,资本也会变得更为保守,本来就是要10年能成的事儿,非得推到三五年就能有结果,欲速则不达。
 
  我经常和资方说, 你给我100亿和给我5个亿,速度并不是倍数增长的效果,不是一百倍,而可能是1.2倍到1.3倍的增速,我们要尊重技术的基本定义跟发展规律。
 
  Facebook 2021年卖了1000万台VR硬件,大家会觉得它是起点,行业要爆了,但是像我们这样在行业扎的时间够久的人来看,这只是一个因素,因为AR、VR这类技术不是一个在已有的东西上的延展,不是单一维度这么简单,所以我们觉得哪怕苹果出来,他会带来某一个小高潮,但这个高潮并不能说是(起点)。
 
  苹果是经历了三部曲,后来才形成在智能手机领域这种生态的打法,一开始是做专业的设计电脑,后来做了个iPod,最后才做了一个苹果手机。
 
  我们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产品生态、开发者、使用者、我们的用户都要具备,用户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卖给所有的人,他需要达到一个甜蜜点,才有机会变成一个起点。
 
  36氪:您怎么看待去年VR的价格战?
 
  王洁:这个市场我做了20年,我的感悟是,行业要有敬畏心。
 
  第一,资本确实可以形成一定的壁垒,但是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C端,很难说被一家厂商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它一定是越来越被细分的市场,因为今天的消费者跟60、70、80后有根本的不一样,他们更来越来越个性化;第二,既然是一个市场行为,他还是要遵循市场法则,我们要对财报负责,我们要让上下游的产业链都能持续的盈利,才能生存下去,这件事情才能变得可持续发展,因为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可以做完整个产业链,哪怕是Meta。公司可以有技巧跟手段,但是商业的自然规律我们不可以轻视。所有的BAT们,在他们市场,一开始都是百花齐放,逐步增加核心壁垒以后,才能形成寡头效应。
 
  36氪:XR领域在C端为什么还没有真正普及,还需要多少时间?
 
  王洁:我们最近在准备融资了。中国的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做0~1,反而是10~100的过程当中,这个时候大厂就在收割了,AR/VR有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市场培育期,我觉得被并购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路径,除非你的家底儿很厚。
 
  我觉得这个产品还在消费端的探索,不管是硬件、生态交互,还是所有的五感。现在我们只做声音、画面,但其实其他的感知环节还是非常稀缺的。
 
  对这么长的一个链条本身,那个起点在哪里?我觉得当下还没有到那个起点,你贸然去推C端,给再多的流量支持,它并不能形成质的变化,这个转换可能是由于流量所带来的好奇心,而不是由于广义上的用户我自驱力去买了以后,就会天天去用它的一个东西,这些推力我觉得没有黏着力的。
 
  我觉得VR还需要点时间,但是对于极客用户,对于To B市场,他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对于真正的广义的C,我觉得我们还缺维度的感知,如果投入可控的话,依然是有机会做一些还不错的商业体。
 
  创业者不要动不动就要做平行世界,你可以做先做平行世界里的桥,先做房子,先做河流,先做河道。
 
  从视听场景切入,开启AR创业
 
  36氪:现在的公司主要是什么方向?
 
  王洁:因为我之前有20年在XR的产业经验,我们就在思考怎么基于消费者的应用场景,倒推来开发产品。 XR领域近10年之内,应该都是偏向眼镜的形态,之前的智能眼镜更多代表的是音频眼镜,它核心其实都是在显示传感、图形处理、大数据算法这些方向的集成。
 
  所以天趣的第一款产品是从显示端去入手,我们把它定义为视听眼镜,未来整个智能眼镜的大品类里会出现不同细分市场。
 
  我们第一款的视频眼镜T1是去年11月底正式量产的,做的是中高端用户,主打的是偏娱乐场景,核心解决的是把所有的物理大屏变成随身带;它的内容来源来自于你的手机、电脑,我们把兼容性做好,把视听的部分、颜值部分做好。我们主要的精力会还是会放在C端探索上。
 
  36氪:用的什么光学方案?
 
  王洁:我们采用的是BB方案。AR整个光学路径无非两类,一类就是BB,一类就是光波导,光波图里面又分细分,彩色光波导、单色光波导。
 
  目前从技术成熟度来说,只有BB和单色光波导是具备量产可持续性,和成本的可控性。 彩色光波导需要解决它的量产的瓶颈问题,我觉得还需要点时间。
 
  36氪:目前市面上切入视听场景眼镜很多,你们的竞争力是什么?
 
  王洁:C端的核心是有两个能力。
 
  第一,是新兴市场的产品定义能力。AR要跟现实的交互,需要有那么多互动的内容数据在里面,但现在其实这一块在消费端其实等同于没有,只有一些初期的游戏,所以我理解为更多的是解决的是跟听的问题,做一个新兴市场,精准定义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第二就是,当你定义了一个品类以后,对于这个品类的消费者,你需要怎样的引导。AR眼镜,to B加上to C,可能就是一个几十万台的量,在C端是非常小众的量,创造需求、引导需求并让需求落地的能力,是比较重要的。
 
  当下的消费品并不是说靠技术堆叠,我觉得技术只完成了1/3的部分,有1/3是产品的体验跟消费者的距离,另外的1/3是你的整个引导,消费者为什么需要这款产品。
 
  36氪:具体落到实处的话是怎么去做的?
 
  王洁:既然叫视听眼镜,我们定义了4个标准——高画质、好音质、更私密、高兼容。
 
  首先,视觉部分是一个很高清、日常中随时可以拿来用的产品,希望引导用户尽可能长时间佩戴;听的部分要有这种高保真的音质、更有包容感,与此同时眼镜产品是个私密性的产品。现在手机里非常多很成熟的内容无缝的连接过来,要有更好的兼容性。
 
  T1的产品里,我们就有31项申请下来的专利,里面有一半多是发明专利,虽然看参数比较大家好像都差不多,光学就那些供应链厂商,但是其实从整体的原创的一些设计来说,T1这款产品非常多自己的独特性。
 
  与此同时他是一款很漂亮的眼镜,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可能女性创业者的角色,也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竞争优势。
 
  36氪:视听眼镜这个场景,感觉竞争压力比较大,有很多替代的方案,感觉没有真正切入用户痛点?
 
  王洁:第一代产品大家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视听眼镜从显示到内容端,已然形成一个小闭环,用户是可以经常拿出来使用的,它具备这种初阶传播性,我觉得这个就具备一个消费端产品的基础素质。
 
  现在其实各家都在卯足了劲在看,自己能提供给用户的独特生态是什么,这个会是未来持续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硬件是载体,但是可持续的竞争力壁垒,取决于什么是这块屏所独有的,什么是传统的手机屏、电脑屏这种常规屏所没有的。
 
  早年大哥大在80年代卖1万多,只有一个电接电话的功能,但也不影响它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 因为他解决了我们可以移动打电话的问题,其实今天的这个事情已经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
 
  36氪:VR竞争的本质还是内容的竞争,现在各家在内容上基本都是做什么样的探索?
 
  王洁:每家自己不同的理解,像Meta这种大的这种底子的公司,他们就是大开大合,希望直接到达终点,所以直接就是要做重度交互的东西,但是到当下经过大概7~8年的发展,在C端更像一个游戏主机的这样的生态。
 
  我觉得其实生态是一个特别散的事情,我从来不觉得一个新兴市场或者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是一家公司能做全部的。
 
  视听眼镜其实每一家都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有的是大屏打游戏,有的是长视频,下一代产品增加什么样的功能,这个功能不仅仅是显示还有交互,当交互跟显示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时候,它可以怎么样的组合? 我觉得每一家都会针对于他们的资源跟理解去做不同的调节。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