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疾控提醒:6月须特别提防6种疾病
6月,盛夏来临,阵发性降水和高温炎热天气,会交替出现,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坑洼的积水也会加速蚊虫的孳生。
在此,广东疾控提醒,6月,要特别提防6种疾病。
新冠病毒感染
专家提醒
近期我省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阶段性快速上升态势已缓和,目前呈下降趋势,总体形势平稳可控。
重点防控场所为学校、托幼机构及福利院、老人院等集体单位。
防病指引
做好防护:日常要坚持做好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一米线这“防疫四件套”。
早排查:每天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有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手足口病
专家提醒
6月我省手足口病疫情将进入流行高峰期,发病水平、暴发疫情数将持续升高,发生重症与死亡病例的风险将有所增加。
重点防控区域是珠三角地区。
重点防控人群为3岁以下散居儿童及“二孩”家庭中的幼儿。
重点防控场所为托幼机构,同时需关注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防病指引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以及外出游玩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勤通风: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少聚集:建议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多拥挤处玩耍,如室内儿童游乐场等。
勤清洁:经常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等其他生活用品。
勤观察: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疱疹或皮疹,如有,应尽早就医。
远病患: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避免亲密接触病人,不建议跟病人拥抱或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避免感染。
登革热
专家提醒
2023年5月我省登革热输入病例明显增多,随着气温上升及蚊媒密度持续攀升,我省6月因输入导致本地疫情的风险增加。
重点防控地区为珠三角以及粤东、粤西等地。
防病指引
消除蚊虫孳生地
封:封盖水缸、水箱等容水器皿。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排:排清所有可能孳生蚊虫的积水,包括花盆托盘的积水、闲置容器的积水、废旧轮胎积水等。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防蚊灭蚊
隔: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家里安装纱门纱窗和使用蚊帐。
避: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驱: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剂。
杀:适时使用杀虫剂、蚊香、电蚊拍等杀灭成蚊,可在水缸中放养食蚊鱼等。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
专家提醒
近年来我省麻疹疫情维持在低水平,今年我省麻疹疫情较去年相比有所上升。
相对麻疹而言,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预计进入6月份上述两种疾病将继续呈季节性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可能出现聚集性疫情。
未及时接种麻腮风疫苗的儿童是高风险人群,学校、幼儿园等场所需要重点防范。
防病指引
学校等集体单位预防
学校等集体单位应落实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开窗通风及日常消毒等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集体单位一旦出现疫情,须及早严格隔离病例、及时消毒、及时报告,并配合做好疫苗应急接种等防控措施。
隔离病患:麻疹病人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出疹后14天。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腮腺肿大完全消失后,方可返校复课。
个人预防
常规免疫:接种麻腮风疫苗是预防上述疾病的最有效手段,儿童满8月龄要及时接种第一剂疫苗,18月龄接种第二剂疫苗。
应急接种: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既往未患过相应疾病,又没接种疫苗或未全程接种的人)可应急接种相应疫苗,以避免发病或减轻症状。
猴痘
专家提醒
猴痘人际传播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为主,普通市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
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并不意味着相关防控应对工作的结束。
近日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猴痘本地传播持续,泰国新增病例数出现明显增加,国内北京和广州市相继发现零星病例。鉴于国际航班正在逐步恢复,6月全球性少数群体的“骄傲月”庆祝活动增多,我省发生猴痘输入性疫情及境内续发风险均有所升高。
防病指引
一般居民不必过度紧张,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食源性疾病
专家提醒
6—9月要特别关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感染暴发,尤其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
6月我省处于雨季,温暖湿润的天气容易导致毒蕈大量生长,且端午假期春游踏青活动增多,需警惕采食野生蘑菇引发食物中毒。
防病指引
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和存放。
食物要煮熟煮透方可食用。
吃剩的食物要放入冰箱,食前彻底加热。
不随意采摘野蘑菇:千万不要随意或“凭经验”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愿大家携此防病指引,让健康与你继续相伴!(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