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从“联体”走向“联心”仍需打破天花板

医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5-07 09:31:22
  东莞从“联体”走向“联心”仍需打破天花板
 
  车下了东部快速,再开20多分钟,就到了谢岗医院。这个去年1月开始正式接诊的新院区,在配套尚不完善的四周环境中,显得格外醒目,它由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共建。
 
  4月26日10时,谢岗医院住院部二楼,来自东莞市人民医院手外科的副主任医师赵军正在查房,他兼任谢岗医院手足显微外科的主任。他的到来,使这所医院有能力开展疑难的手外科手术。
 
  与谢岗医院组建医联体后,市人民医院每天要派出30多名像赵军这样的医生,到谢岗医院坐诊,火箭般地提升了谢岗医院的医疗实力。
 
  作为东莞首个医联体,市人民医院和谢岗医院医联体成立已近3年,见证了医疗资源下沉后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乘着政策的东风,东莞各种医联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多个。
 
  那么,东莞这些医联体运行成效如何?还面临哪些瓶颈问题?医联体如何再出发?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走访了全市多个医联体。
 
  1.医联体运行近三年
 
  当赵军医生在谢岗医院坐诊时,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几位医生也在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去年9月份,市三院与松山湖社卫中心组建了医联体,市三院作为三甲医院,派妇产、内分泌、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B超等科室医生来松山湖社卫中心定期坐诊。由于市三院的妇产科、心血管内科在全市排名前列,这吸引了很多患者前来就医。
 
  比市三院和松山湖社卫中心的医联体稍早,去年8月份,康华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组建了医联体,就泌尿外科、普外科、耳鼻喉科、麻醉科4个科室,展开深入合作。
 
  东莞的医联体还在不断成立。今年4月24日,石碣医院和石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医联体,前者定期派2至3名高年资的医生到后者坐诊,并帮助培训其全科医生,双方在转诊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两天后,樟木头医院与东华医院组建医联体,双方合作的重点是消化内科。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7月1日东莞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共建东莞首个医联体以来,我市大大小小的“医联体”已成立超过30个。医联体在东莞从一枝独秀,变成了春色满园。
 
  这些医联体形式不同,有三甲医院和二甲医院组建的,有二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的,有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的;也有市内医院和省级大医院组建的;有的一家医院和多家医院组建了医联体。
 
  尽管这些医联体形式多样,但内容有相通之处:一是使专家下基层,定期坐诊、带教、手术;二是将基层医生送上去,培训、学习、提升;三是初步实现医院之间患者的转诊,这些属于松散型医联体,也是我市大部分医联体的类型。
 
  更有少数医联体不仅“联体”,而且已经“联心”,解决了利益分成问题,两家医疗机构的人、财、物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也就是紧密型医联体,如市人民医院和谢岗医院的医联体。如果说松散型医联体是两家医疗机构“交朋友”,紧密型医联体更像是“一家人”。
 
  医联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离不开政策的鼓励,我市已经印发了《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鼓励形式多样的医联体,要求全市三级公立医院、镇街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参与组建医联体。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医联体还将不断出现。
 
  2.基层医疗的改变
 
  说到医联体对医院的提升作用,谢岗医院的院长朱爱剑非常高兴。该院2017年医疗收入为1.24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约47%,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都有两位数的增长率。虽然业务总量在同级公立医院中并不显眼,但对于谢岗医院自身来说,已经是迅猛发展。
 
  “这其中,医联体起了主要的作用。”朱爱剑说。医联体建设之前,谢岗医院连很多常规检查和治疗都做不了,谢岗患者只好到邻镇、市区的其他医院看病。
 
  而如今,医联体的双方——市人民医院和谢岗医院共建了新院区,增添了新设备,很多以前不能看的病,现在能看了;不能做的手术,现在都能做了。
 
  前不久,谢岗镇一个单姓工人双手手掌、手指被机器压断,断成多截,赵军带领团队进行历时10个小时的再植手术,术后手掌手指全部存活。
 
  断指再植的黄金时间是受伤后6至8个小时之内,医联体成立前,谢岗医院没有能力救治这种患者,送到镇外医院耗时耗力,甚至会耽误黄金时间。
 
  可喜的变化也出现在妇产科、泌尿外科、肿瘤科、重症医学等科室。
 
  谢岗医院副院长莫汉文介绍,重症医学科水平提上来以后,连附近惠州市的救护车也会把患者送来,既有从五楼跌落的、一氧化碳中毒的,也有大面积烧伤的,这些患者,以前是不会送到这里来的。社保系统的数据也显示,谢岗镇内大部分社保患者也回流到谢岗医院就诊。
 
  市三院和松山湖社卫中心的医联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松山湖社卫中心医护办负责人黄昕提供的数据,2017年9月(医联体成立当月),松山湖社卫中心的诊疗人次为12915,11月为14097;到了今年3月,这一数据为16596,比成立当月增加了28.5%,可以说是增长明显。
 
  3.“联体”容易,“联心”难
 
  患者对医院的选择存在“羊群心理”,医联体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但往更深层次发展的时候,便触碰到了天花板——“联体”容易,“联心”难。
 
  第一块天花板就是医联体内部、医院之间的利益分成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卫中心负责人举例说,如果一个患者花200元看一种病,在社卫中心可以用社保报销70%,自付60元;如果去三甲医院就只能报销35%,自付130元。“现在双方组建了医联体,医生下到基层,这个患者原本要去三甲医院,现在来到了社卫中心,那三甲医院就少收入200元,这对他们其实是不利的。但如果大家一起来分这200元,双方都享受成果,那就一条心了。”
 
  但分这200元并没那么简单,上述负责人介绍,因为社卫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没有权限去分配这200元。因此,他认为,现有医联体缺乏财政社保政策支持,而从制度架构上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是医联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让医联体走得更远。
 
  根据《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医联体的目标是通过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进而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但从现实来看,医联体对基层的提升作用还比较有限。
 
  在很多医联体,专家下基层坐诊不是天天有,比如一周一次。专家在基层没有职务,科室的发展情况,和专家也没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只靠外部专家来强基层是不够的。
 
  在我市某个医联体签约仪式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许瑞云坦言,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他们和省内很多基层医院都签了医联体,但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只能偶尔去一次,如果靠这偶尔一次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不太现实。
 
  “我们和一些省级大医院签过医联体文件,但好多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也就忘记了,我现在都数不上来。”一位镇街医院的负责人坦言,医联体文件挺好签,上面对省级医院有要求,对方也愿意签,所以,一家医院和多家医院签多个医联体已成平常事,签完开展实质性合作却不容易。
 
  此外,虽然医联体提升了基层的医疗水平,但市民对基层医疗水平的信任度仍然不足,就医习惯短期内难以扭转。
 
  松山湖社卫中心医护办负责人黄昕也感觉到,很多居民对医联体仍不了解、不信任,医联体去社区义诊推广,“有的预约好了时间地点,小区物业临时变卦的很多,有时直接被保安禁止入内,有的人会问,医联体是什么?你们是不是骗人的?”
 
  “如果专家来了,病人都不知道,专家闲在那里,没有被需要,缺少成就感,慢慢就不想来了。”定期在康华医院坐诊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王捷教授认为,很多医联体宣传不够,知名度不够,专家看不到疑难的患者,“如果来就诊的是普通患者,那专家下来就成了与普通医生争患者了”。
 
  4.医联体未来的空间
 
  医联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乘着政策的东风,生机勃勃,充满可塑性,市人民医院和谢岗医院医联体,也许可以为其他医联体提供经验。
 
  谢岗医院院长朱爱剑认为,虽然和市人民医院这种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很难完全复制,但总结起来,政府部门和双方医院的重视非常关键,“谢岗镇对我们非常重视和支持,今年还准备拿出资金支持医院发展,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医联体内部的利益分成和对医生的激励也很重要,它是双方从“联体”走向“联心”的一大关键。
 
  比如,市人民医院和谢岗医院共建新院区,人财物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且共享成果,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来到谢岗医院不是收个专家费那么简单,而是为自己的医院工作,其职业生涯和这所医院的前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有的医联体也在朝着“联心”努力,以更好地提升基层的医疗水平,缓解基层医生短缺的现象,让医疗资源布局更合理。
 
  比如,松山湖社卫中心和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在打造信息化系统,接下来,可以在社卫中心拍片子,直接传到市三院,市三院医生签名出报告,达到共用医生的效果。“因为现在基层比较难招人,这次招了几个,最后来的少,信息系统打通以后,就缓解了这种现象。”松山湖社卫中心医护办负责人黄昕说。
 
  再过几天,松山湖社卫中心的新大楼将投入使用,在三楼开辟医联体专区,和市三院共建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妇科、中医科、慢性病联合门诊;双方还将开通班车,每天定时多次往返,方便患者和医生在两家医疗机构中流动。
 
  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是今年我市全面深化医改工作的一大重点。记者从市卫生计生局了解到,我市正总结医联体建设经验,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医联体、医疗集团、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多种建设模式。
 
  今年,我市将出台医保支付、财政补助、人员保障等配套政策,积极完善竞争机制和评估机制,不断提升医联体的医疗服务质量。
 
  更长远的是,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我市会逐步压缩和取消二级三级综合医院的普通门诊,将其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
 
  这一切,给医联体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