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沙头社区的人口很多,去年就有四五十名户籍居民去世,如果不及时解决墓位问题,很可能又会有人偷偷到山里乱葬。
——— 沙头社区居民
由于受东莞土地指标紧张所限,目前公益性骨灰楼办理土地使用手续较为困难,导致骨灰楼选址受限。
———2012年5月,省检查组来莞检查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情况,时任东莞市副市长的成洪波在会议上表示
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上,对于尚未办理土地、工商等审批手续的经营性公墓,要依法补办相关手续。对于历史遗留未经报批的公益性公墓,各镇街要本着实事求是、维护稳定、服务经济建设、分类处理的原则,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对当地确实需要、又不违背公墓建设规划的公墓,要抓紧补办审批手续;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公墓,要逐步予以清理取缔。
——— 东莞市民政局
近日,长安镇沙头社区五点梅公墓被曝违规砍树削山引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东莞的村级公益性公墓的乱象背后,也存在尴尬之处。相关的用地审批则较为艰难,不少社区进入老龄化阶段,且出于当地风俗,急切需要建公墓。民政部门称全市公墓、骨灰楼数量总体供量充足。对于村级公益性公墓原本是鼓励修建的,但由于用地指标等限制,又出台新规定,称原则上不再批建公墓。对于历史遗留未经报批的公益性公墓,东莞市民政局建议抓紧补办审批手续。
未披先建破坏山体
近日,有网友爆出“五点梅水库旁竟藏秘密工地”的消息,质疑五点梅公墓违规将山体削掉扩建。
记者日前来到现场走访,工地门口挂着公告牌,称“此处为五点梅封山育林地带”。多名工人正在里面种树,并修砌台阶。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称,他们并不是在修建公墓,而是在给山体复绿。他们在山坡披绿网,则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以前那里发生了山体滑坡,村民担心公墓受到影响,我们就把山坡削平加固!”该负责人表示,他们准备在山坡上种植爬山虎等植物,“披绿网可以护住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
针对沙头社区五点梅公墓的问题,东莞市国土资源局经调查核实,通报了相关情况:今年4月16日,长安国土分局经巡查发现,沙头社区五点梅水库旁山体有砍树、推土、削坡情况,暂未有建设行为。国土分局工作人员当场制止,对责任单位沙头股份经济联合社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要求进行复绿。今年4月底,长安镇农林水务局对沙头社区发出《关于办理横垅山生态公益林地征用手续的函》。
今年7月24日,长安国土分局工作人员在此片区巡查中发现,沙头股份经济联合社在该山体砌加固挡土石板、平整土地(未实施硬底化建设),有疑似施工苗头。国土分局工作人员当天再次对沙头股份经济联合社下发《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要求其迅速停止建设行为,并自行拆除复绿。长安国土分局还以长安镇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函告长安镇土地执法共同责任领导小组其它成员单位,要求按各自职能依法予以处理。
墓穴扩建违规 社区承诺整改
沙头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出示了五点梅公墓的规划图,称早期的规划范围较广,目前已有的一期二期工程都经过了审批。即便是拟扩建的三期工程,也未超出规划的红线范围。不过由于三期的手续不完备,确实存在违规行为。目前社区已在原地修建护坡堤、排水沟、并恢复绿化,预计工程在三天内完成,以维护五点梅原有的生态系统。该社区还承诺加紧整改,“只有在上级政府同意并办理完整的手续后才动工”。
在认错的同时,沙头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也向记者吐槽了公墓穴位紧缺的尴尬之处。据介绍,沙头社区于2003年开始,在殡葬改革的号召下,于五点梅水库的山坡上修建五点梅公墓,将所有先人骨灰归置在一起。当时整个工程规划为三期,第一期、第二期工程完工后直至今天。时至今日,这些墓穴早已用尽,还有200多个骨灰盅乱摆放在公墓周边的空地上。因此,社区群众对于扩建公墓诉求很高,纷纷要求扩建公墓,以便让逝去的亲人入土为安。“如果不及时解决群众对公墓的诉求,上述的乱摆乱建情况将会更加严重,还可能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
沙头一名陈姓本地居民称,很久之前沙头的先辈过世后,本就是安葬在横垅山中,而山麓的五点梅水库是先辈们人工挖出来的,那一辈人去世后安葬在水库边也无可厚非。以前安葬都是在山中随便选址,后来统一规范成公墓。“我们沙头社区的人口很多,去年就有四五十名户籍居民去世,如果不及时解决墓位问题,很可能又会有人偷偷到山里乱葬。”
事实上,东莞早期乱葬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并不利于统一规范管理。每年清明时节,都会引发多起火灾。如今年4月5日,樟木头樟罗社区附近的一座无名小山上,就因市民祭祀引发大火。据消防部门统计,今年清明三天时间内,东莞市共发生火灾77起。这些乱象,正是东莞实施殡葬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老人盼建村级公墓
沙头社区并非个案,记者获悉,长安镇有多个社区面临着墓位紧缺的问题,这些社区的户籍人口数量较多。那么其他镇街的村级公益性公墓的情况如何?记者在多镇进行了走访。
在石龙镇,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人11000人,约占户籍人口的16%,超过了老龄化社会界限,有不少老人表示希望村里能有一处公益性公墓。不过该镇相关部门介绍,石龙原本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也没有地块可供建设公益性墓地。“一般都是个人送到经营性的公墓去。”
有村干部表示,公益性公墓建设最基本的条件是土地,如果没有土地,建设公益性公墓只能成为“空头支票”。建立公墓应当选用荒山痔地,不得占用耕地,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和水库、湖泊、河流的堤坝以及铁路、公路两侧,还要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报民政部门批准。“就算村民有这个意愿,村里也没办法实施。”
由于东莞市区的公墓距离较远,一些偏远的镇区居民不愿考虑。相比而言,镇区居民渴望拥有村级公墓,他们多半希望先人回故里安葬,因此镇区公墓安放率比较高。东莞山区片的塘厦、凤岗、清溪等镇,有上了年纪的村民表示,村里不少老人一旦上了年纪,都有在本村买墓地找最终归宿的意愿。在凤岗镇,官井头村就准备修建公墓园,一期各型墓位约248个,今年5月份开始进行工程招标。
据东莞市民政局介绍,目前除了莞城,每个镇街都有公益性骨灰楼或公益性公墓,而村一级的公益性骨灰楼则没有统计过数量。“现有的村一级的公益性骨灰楼,大部分都是由历史遗留的坟地、墓地改造而来的,规模有大有小,全市的数据不好统计。”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公益性骨灰楼基本上都是免费提供给当地村民使用。有镇级经营性公墓的镇街村级公墓需求不大
而在那些建有镇级经营性公墓的镇街,对社区公益性公墓的需求则并不大。塘厦镇就有一个镇级的经营性公墓,位于塘厦镇蛟乙塘社区的福地公园,占地总面积600亩,于2002年由该镇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投资兴建,2008年竣工。福地公园投资总额3500万元,一期建成阴城公墓2206间,为该镇11个社区的先人安放公墓位,二期约300亩正作规划设计。
塘厦镇社会事务局表示,目前剩余的位置仍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需求,镇里暂时无相关政策鼓励村自建村一级公墓,自1998年起就已经无发生土葬的现象,目前镇民政部门对于村民进行火化遗体的,给予1500元的补助金。
另外塘厦镇还有6个村早年间自建了一批村一级阴城公墓,共建有1663间阴城公墓,都是村里建成后以成本价出售公墓给村民。塘厦社会事务局介绍,村一级公墓是由村管理,并无收村民的公墓管理费,村一级公墓都暂时满足各村使用,但村一级的公墓还是面临管理水平不高,不够规范的问题。目前塘厦镇正对镇级福地公园公墓二期约300亩作规划设计,计划兴建30000个公墓位,可满足该镇未来30年的使用。
拥有灵龟墓园的茶山镇,也表示毫无压力。该镇社会事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茶山镇共有1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民委员会,其中本地户籍人口4.54万人,最大的村人口也不过万人,目前暂时没有自然村有兴建村级公墓的想法,且与镇相邻就有东城茶园山公墓、茶山灵龟公墓,墓地供应有余。
灵龟墓园属于集体经济,由茶山镇资产管理公司和南社村工业发展公司共同开发。相关负责人介绍,灵龟墓园于1994年开发,共有9000多个墓位,目前仅使用了一半,管理费为每个墓位180元/年。
除了2009年茶山周边动工兴建新火车站,不少先人骨灰需要搬迁,有一部分分流到茶山灵龟公墓外,这几年的公墓使用率都比较低。“另外东莞本地人有买一块墓地长期使用的习惯,我们这里一个墓穴内最多放了十多个骨灰罐”,在灵龟墓园公墓,记者见到不少墓碑上都刻有四五个逝者的名字。
“存量大,市场供大于求,村里也没有计划自己再新建公墓。”茶山镇表示,外来人口去世一般都会回老家安葬,而本地户籍人口才几万人,一些村的户籍人口甚至一千多人,所以对村级公墓的需求不会紧张。
另据东莞市民政局介绍,目前全市已在民政局登记的镇一级公益性公墓共有6个,其中寮步、南城、大朗、厚街各一个,虎门两个,只有当地的户籍居民才能购买墓地。这6个公益性公墓共已开发9 .9万个墓位,已使用6 .6万余个,使用率达66%。除了公益性公墓和骨灰楼,目前东莞还有两个正在运营的经营性公墓,即茶园山永久公墓和茶山灵龟墓园。据统计,目前茶园山永久公墓的空置率达约四成;茶山灵龟墓园空置率则达四成多。据了解,目前东莞每年死亡的户籍人口约为9000人,市民政局曾经根据东莞现有户籍人口和死亡率计算过,“总体来说,目前东莞墓地、骨灰楼数量供应很充足。”
公墓用地审批困难
据了解,民政部门原本是鼓励各地村民修建公益性公墓的。《广东省殡葬管理工作“十一五”规划》就明确提出,“2010年底前,全省各乡镇有条件的村都应建立起公益性生态墓地”。不过对于公墓的数量,在“十二五”规划中,又发生了调整。2011年出台的《广东省殡葬管理工作“十二五”规划》则提出,“到2015年,各乡镇平均拥有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数量达到2座以上”。
这一调整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的制约。广东省国土厅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公益性公墓不属于单位选址项目,因此省国土资源厅不会单为该类项目进行审批。
东莞市民政局表示,鼓励兴建公益性骨灰楼仍是殡葬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村一级的公益性骨灰楼很容易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接受。这是因为:一方面,骨灰楼建在当地,为当地群众服务,群众易于接受,选址容易;另一方面,群众还可以就地拜祭,比较方便。这类骨灰楼的使用率都很高,基本囊括了整个村的先人骨灰。
东莞市民政局为了鼓励兴建村级公益性骨灰楼,根据省里统一部署,从2010年起,东莞开始推行“祥安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扶持需要兴建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的镇和村(社区)新建和改建一批公益性骨灰楼。此外,连续五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祥安计划”,村(社区)和镇兴建公益性骨灰楼可获得10万-150万元不等的补助。根据该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每个镇都有一个公益性骨灰楼。
然而,记者了解到,“祥安计划”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而究其原因,最大的阻碍就是土地审批问题。
2012年5月,省检查组来莞检查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情况,时任东莞市副市长的成洪波在会议上表示:“由于受东莞土地指标紧张所限,目前公益性骨灰楼办理土地使用手续较为困难,导致骨灰楼选址受限。”他建议,省有关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简化基层公益性骨灰楼审批。
当时在会议上,省检查组有关负责人称,东莞的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向省政府反映了该问题。“省国土部门要怎么开绿灯?都正在研究。”东莞市国土局有关负责人当场建议,最好是用地指标直接由省民政厅来分配,因为一到市里,指标根本不够用。
今后不再批建公墓
据报道,2012年,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公益性公墓建设面临无专门规划预算、法律法规不健全、运行维护管理困难等突出问题。《报告》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镇公益性公墓的定位、审批、建设方向、建设标准、执法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将城镇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财政预算。
对解决目前公益性公墓面临的困境,广东省部分基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建议,首先是投资主体,镇一级财政比较薄弱,在保持镇政府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允许社会做些有偿服务。二是国土方面,镇级政府最好有审批权限。三是在本地土地使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根据当地情形,可以通过审批来跨镇安葬。
东莞市民政局则制定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去年4月份,该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骨灰楼)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公墓是现阶段处理骨灰的过渡形式,不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东莞市政府还印发了《关于调整我市殡葬改革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市民政局原则上不再批建公墓。”“各镇街对现有的公墓要充分加以利用,切实提高利用率。”
《通知》还提出,公墓(骨灰楼)的建设必须报市民政局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申请程序为:由镇(街)民政部门或村(居)委会提出方案,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相应审批权限的环保主管部门审批的基础上,取得当地国土、规划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涉及林地的还要有林业部门的审查意见,经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同意后,报市民政局审批。
而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上,对于尚未办理土地、工商等审批手续的经营性公墓,要依法补办相关手续。对于历史遗留未经报批的公益性公墓,各镇街要本着实事求是、维护稳定、服务经济建设、分类处理的原则,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对当地确实需要、又不违背公墓建设规划的公墓,要抓紧补办审批手续;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公墓,要逐步予以清理取缔。(来源:南方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