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包”里的蹊跷
	
	  人在家中,卡未离身,却突然收到银行发来的扣款信息。虽经多方查证,始终一头雾水。那么,银行卡上的钱缘何无端被扣,其中又有着怎样的蹊跷?
	 
	  蹊跷的扣款提醒
	 
	  向铸容是一家外贸公司的工程师,8月10日这天,难得清闲的他在家看电视,手机突然收到了几条信息,起初向铸容以为是垃圾短信,并没有在意,后来就随手打开看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还真让他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向铸容收到的短信几乎是在一分钟内连续发出的,落款均为“和包“,信息分别提供了两个验证码,而且信息还显示签约成功,自己的一张银行卡“被签约”了。
	 
	  当事人 向铸容:“坐在家里完全没动,并且我也没有输入什么东西,也没有接听电话、上网输入任何东西。他(银行)就说,刚刚有一笔500块的消费,是给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划走的,落款是‘和包’。因为我完全不知道‘和包’对这个没有概念。”
	 
	  看到这样的信息,向铸容意识到了不对劲,没过多久,果然收到了银行发来的扣款提醒。自己压根就没听说什么“和包”,也从未申请过这个叫“和包“的业务,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的确认信息?为了弄清楚真相,向铸容随即向负责”和包“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核实。
	 
	  第三方支付平台工作人员:“2014年8月10日远程消费,消费金额500元。”
	 
	  当事人 向铸容:“从他的角度来讲,你中移合法的账户,合法的密码,合法的消费,这个记录。他只能是说你有这个消费记录,这个消费,消费到哪里去了这个反馈给我了。(中间这个过程他没法解释)对,他也没办法并且就是说这个钱划出去了,他们也没办法把它申请回来。”
	 
	  经过咨询,向先生了解到,自己的500块钱是通过一家叫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支付公司消费出去的,消费地点是上海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网站,向铸容尝试拨打这家网站的电话了解情况,但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电话提示“您拨打的电话无法接通。”
	 
	  起初,向铸容也曾怀疑过,由于自己经常出差,身份证、电话和银行卡号等信息是不是泄露,进而被不法分子利用。不过,他始终不能理解的是,即使自己的信息泄露了,对方没有密码和动态验证码,又怎么会费掉自己银行卡上的钱呢?
	能轻易注册登陆的“和包”
	 
	  为了首先弄清楚这个“和包”究竟是什么,向铸容就用自己的手机号码登陆这个名为“和包”的网站,没想到还真的就登陆成功了。
	 
	  当事人 向铸容:“我用我的手机号去输入,作为用户名进去以后,我进不去,我说我忘记密码了,和包马上就发个验证码给我,然后我可以更改密码。”通过查询,向铸容了解到,所谓的“和包”是移动公司旗下的一款手机钱包业务,用户将钱存入“和包”后,通过互联网、手机上网、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远程消费。但更让向铸容不能想通的是,自己从来没有注册过“和包”业务,竟然可以在其网站成功登陆,而且还能够随意修改密码。
	 
	  “和包”业务客服人员:“(“和包”办理是怎么办理呢)办理发短信办或者上“和包”那个网站上办,就直接登录手机号就可以,用手机号去注册了。(其它的都不用啊) 其它的要设密码嘛,“和包”它有一个登录网站的登录密码,还有一个交易密码。”
	 
	  莫名其妙“被消费”资金安全成隐忧
	 
	  了解过“和包”业务的整个业务流程,向铸容更加确认自己的信息已经被盗用,特别是自己的手机卡很可能已经被“克隆”。不过,虽然知道信息被盗用,但担心自己银行卡被再次“消费”的向铸容却无能为力,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挂失银行卡。
	 
	  当事人 向铸容:“就是我现在 我不敢去解挂,因为我一解挂,作案的那一个人又可以用同样的方式。”
	 
	  也难怪向先生不敢解挂银行卡,坐在家里卡上的钱就没了,你说这钱放在哪才安全。不过,随着对这件事了解越来越多,向铸容就更疑惑了,自己没出面,又没授权,银行为什么就这么轻易地把自己的钱划扣出去呢? 
	 
	  虽然银行卡已经挂失,但向铸容还是很担心,因为自己存在银行的钱都能被轻易的“消费”掉,究竟自己的钱放在哪才算是安全。 
	 
	  当事人 向铸容:“就是我现在,我不敢去解挂,因为我一解挂,作案的那一个人又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划汇到“和包”里边,并且这次的金额,应该是没有上限的,因为第一次才有上限。” 
	 绕过银行支付密码窃取资金
	 
	  自己的银行卡出问题之后,向铸容也咨询了银行的客服人员,但客服人员提供的“解决方案”却让向铸容不知道说什么好。 
	 
	  当事人 向铸容:“他只是告诉我,向先生你的卡可能是泄露了,你赶快去重新办一张卡,就是把这张卡废掉,重新补一张卡。然后也没有说这个是什么原因啊,或者说其它的,针对这件事有什么处理也都没有。” 
	 
	  向铸容坚信,不法分子复制自己的银行卡倒有可能,但绝对不可能掌握自己银行卡的支付密码。那么,在自己没有出面也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银行为什么会轻易地就将钱支付出去呢?涉事银行的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银行负责人:“现在普遍通行的金融机构跟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行的这种验证方法呢,就是用银行预留电话号码的方式。比如说你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会留一个真实的手机号码或者联系方式,这个是银行掌握的。那么你跟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到时候确认,是不是你本人意愿的,验证的主要信息也是看这个手机号码,给你发信息,你确认OK。” 
	 
	  也就是说,只要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的信息与客户预留在银行的信息匹配,就可以完成审核,而在这个过程中,根本用不到银行卡本身的支付密码。 
	 
	  银行负责人:“银行卡密码本身是银行自己认证比如在前台、柜员机是我们银行认证的一个方式,这个密码是不可能跟第三方支付公司去共享的。” 
	 
	  按照银行这位负责人的说法,基本可以还原向铸容“被消费”的经过——起初,不法分子利用盗取的信息申请了“和包”业务,当“和包”消费向银行提出支付申请时,银行审核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的客户信息,而这个信息正是向铸容本人的真实信息,所以很容易审核过关。另外,向铸容收到的一条信息上显示的“签约成功”,正是“绑定”了他的银行卡,启动了快捷支付功能。 
	 
	  银行相关负责人:“比如说他的手机号码现在不是有什么克隆技术不太清楚,他们能够复制这样的号码收到这样的动态密码然后完成绑定,付款完成小额支付的动作。” 
	 
	  对于银行这样的解释,向铸容表示不能理解,毕竟是涉及到资金安全的问题,银行只审核验证码和交易密码,而不经过持卡人本身的确认,这种做法并不完善。 
	 
	  当事人 向铸容:“你通过这些虚拟的东西,输入几个验证码就可以得到授权,这完全让人匪夷所思的。” 
	 
	  事情发生后,向铸容选择了报警,但对于自己的银行卡安全仍然无计可施,只好选择接受银行客服人员的建议,重新办卡。无容置疑,随着电商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接轨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这个虚拟消费过程中,我们希望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接受客户业务申请时,能够加强审核力度,金融部门也能在技术上不断完善,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网络科技所带来的便捷,消费起来才能更安心。 (记者 蒋韶东) (来源 
东莞电视台)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