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市政协提案中,有多位政协委员吐槽称,现行社保转诊制度太繁琐,应予以简化或取消社区首诊。市政协高度重视,将这些提案列为2015年度六大系列重点提案之一。
记者22日获悉,对此,市社保局回应称,若取消将产生新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此外也无法保证医疗资源的公平性。
居民担心病情被耽误
2008年10月,东莞在全国率先试点探索“社区首诊制”,希望利用医保的经济杠杆作用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据悉,参保人先要到指定门诊就医,需要转诊治疗的,由主诊医生填写转诊单,参保人再拿资料转往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转诊到市内定点医院的,还要经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批。
“社区首诊可报销70%,如参保人没有转诊单,直接去上级医院就诊就没得报销。”
过去七年里,“转诊难”频频被投诉。石碣的梁伯告诉记者,自己此前胸闷气短,咳嗽不止,一周内去了两次村里的社区卫生站。由于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希望医生开转诊单让他去市人民医院就诊。“医生没同意,说转也只能转到石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后才能转去石碣医院,最后才能转去市人民医院。”梁伯对此很不理解,“拖这么久,万一病情被耽误了怎么办?”
转诊被吐槽跑断腿
“社保转诊跑断腿,一病回到解放前”。市政协委员叶宝维表示,转诊需耗费大量时间并产生交通费,从患者角度讲,生病时特别是患有疑难病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还得为医疗费报销来回折腾。最后只会慢慢演变成少跑,或干脆不跑自掏腰包,社保也会失去便民、医疗保障功能。
尹利平、蒋淑军、黄蔚然等政协委员则称,如社区门诊的医疗设施和医生资质满足不了患者要求,患者还是会转诊。让患者先写转诊单,浪费时间和精力,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转诊降低了支付比例,而在社区门诊将就。”
针对现行的社保转诊制度,叶宝维认为要简化手续,通过社区就诊与医院转诊联网,只要参保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绑定上级医疗机构,患者持社保卡便可直接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后参保人凭社保卡现场付费报销结算。
市社保局回应:取消转诊不能保证公平性
对于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市社保局回复说,一不符合国家和省新医改发展方向,不利于东莞市医疗与卫生服务机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服务格局的形成;二是在全市社区门诊医疗保障基金有限的现实情况下,要无限制地满足参保人医院门诊需求,其缴费与实际医疗消费将出现极度不平衡,意味着需要大幅度提高社区门诊医疗保障缴费标准,增加社会各方面负担,这种做法目前很难实现;三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在于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与大医院存在一定差距,参保人必将重新聚集到大医院,导致新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产生。
此外,市社保局还认为取消社区首诊后难以保证公平性,“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参保人可到级别高的医疗机构就医,多占用医疗卫生资源,而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的参保人只能在社区就医,其公平性不能保证。”(记者 文聪)(来源:羊城晚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