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拿什么吸引人?市委书记徐建华回应

时政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7-06 16:14   热门评论

王俊伟/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东莞坚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来抓,努力以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7月1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在接受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红兵、总编辑刘海陵带队的报道组专访时表示,东莞将“扬长补短”,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在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引领、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布局优化等方面发力,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信心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全省前列。

  东莞骨子里有创新基因

  羊城晚报:有人说靠制造起家的东莞“骨子里没有创新基因”。您如何看?

  徐建华:众所周知,东莞靠“三来一补”起步,这种“前店后厂”模式的最大缺陷是总部不在这儿,技术研发源泉不在这儿。但这并不能完全说东莞“骨子里没有创新基因”,只能说我们的创新基因不是集中表现在科技上,而是表现在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上。事实上,无论从政策创新、机制体制创新,还是从改革创新等方面来看,东莞是有较好的创新基因的。

  记者:东莞创新驱动要走在全省前列,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

  徐建华:优势方面,我们具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比如,东莞产业基础雄厚,制造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配套完善;市场主体多,企业对核心先进技术的需求日趋旺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有空间。特别是近几年,东莞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创新团队、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科技财政投入、产学研、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建设等工作也形成了不少特色与亮点,培育了一大批创新主体。因此,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

  当然,我们对自身的劣势也有清醒的认识。首先,长期依赖传统发展路径导致创新源不足,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源不足,企业创新活动没有有效转化为创新成果。

  其次,东莞跟同类型的地区相比,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少、科研基础条件薄弱。这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大短板。今天下午,省委胡春华书记率调研组专程到东莞理工学院调研东莞高水平工科大学建设工作,这对我们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工科大学,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极大的鞭策和推动。

  第三,东莞处于广深两个“超级大佬”之间的区位劣势。跟这两个超级城市相比,它们的人才集聚能力、服务保障能力等都大大强于地级市。比如,东莞PE、VC发展较慢,但是业务量并不少,很多都是深圳的金融企业来做,他们在促进东莞发展的同时也给东莞本土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压力。

  东莞研发投入目标要高过全省

  记者:东莞计划未来五年研发投入目标达到2.9%,全省的目标才2.8%。制定这一目标的底气在哪里?

  徐建华:东莞研发投入的总体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尤其是部分大型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六成以上为外资企业,但有研发投入的中外资企业不到50%,外资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不到2%。不过,近年来,东莞研发经费支出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初步统计达133亿元,比2011年增长85.7%,年均增长2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1.51%快速提升至2.25%。2015年-2020年,按照东莞研发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15%、GDP年平均增长9%的速度测算,我们提出2020年东莞该项指标达到2.9%,比全省目标高0.1个百分点。

  记者:东莞虽然有5000多家科技企业,但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不到1000家,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上,政府将怎么做?

  徐建华:一是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争取到2017年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为此,我们修改了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办法,建立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备案登记制度,把建设研发机构作为新引进规模以上工业项目的约束性指标等。

  二是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奖惩制度。对研发投入较大且占销售收入比例增长较快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采用倒逼机制,将企业研发投入与申报科技项目以及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挂钩,凡是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一律不给予资助或认定。

  三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根据实际投入予以普惠性的市财政补贴,同时积极申请省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研发准备金制度。

  四是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让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充分享受研发投入税收优惠。

  东莞发明专利总量并不低

  记者:东莞每年有效专利达到5万件,列全省第三位,但发明专利占比小。如何破解“发明大市并非发明强市”的现状?

  徐建华:近年来,随着东莞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发明专利申请力度不断加大,绝对值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至2013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2014年为6913件,同比增长7.1%,名列全省第四。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也从2010年的4.5%提高到2014年的24.3%。2015年以来,东莞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4月为2696件,同比增长77.8%,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上升为26.9%,占比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下来,我们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占比:

  一是加强创新科研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前东莞已经引进30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组建24个新型研发机构。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引导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高校科研人员等携带优秀专利技术来莞创新创业,争取至2017年分别达到60个和35家。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未来三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在智能工业机器人、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

  三是提高企业发明专利创造能力。未来三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普惠性支持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及时将科研成果、核心技术和名优产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扬长补短”增强吸引力

  记者:夹在广深之间的东莞,科技服务业相对薄弱。与两个“超级大佬”竞争,东莞拿什么吸引人?

  徐建华:我们主要考虑充分发挥东莞制造产业基础强、市场体系健全、商业氛围浓厚等比较优势和综合成本较低的洼地效应,尽量将自身的长处发挥到极限。比如,东莞市场主体多,排全省地级市第一,今年已经达到65万家,且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旺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容量大,对创新源的吸引力变得更强。东莞市场需求量大,科研成果一旦形成以后,可以直接作用于企业转让、入股、服务等各个方面。这是目前东莞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

  其次,相对于广深而言,东莞在城市综合生活成本上有优势。此外,我们的公共服务水平总体较好,医疗方面构筑起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教育方面,2012年至今全市教育综合实力排名均居全省前列,今年高考高分考生在全省独占鳌头。事业的“高地”,成本的“洼地”,这是我们目前的巨大优势。

  当然,我们也存在一些劣势和短板,但近年来东莞千方百计地“扬长补短”。早在2012年在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时,市委就以一号文作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的决定,大力加强“六个东莞”(平安东莞、法治东莞、信用东莞、效率东莞、活力东莞、开放东莞)建设,通过软环境建设增强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这些年来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所以,我们绝对有底气、有能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记者 唐波 王红虹)(来源:羊城晚报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