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记者从东莞市水务局获悉,针对东莞水生态建设存在问题,该局首次提出水生态建设部分工程通过水投集团等平台向社会融资的管治方式着手。
据了解,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已完成,并已通过水利部专家审查,待进一步完善后上报省政府;按照“东治、中联、西合”的工程布局要求,石马河污染整治、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水源保护工程、水乡治水工程等重点项目正在推进建设。
在机制体制创新上,东莞市水投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邓伟斌表示,目前正从“公治、共治、私治”三种管治方式着手,探索适合东莞市实际的建设模式,形成经验,逐步推广。
“私治不是私有化。”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所谓“私治”即水生态建设部分工程通过水投集团等平台向社会融资,目前像污水处理厂、截污工程等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简单的说就是BOT模式(移交—运营—移交)。
据了解,目前在珠三角多地市,均采用BOT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融合银行、上市公司、大财团等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政府负责投资配套建设,市财政还利于社会资本。因此,东莞市水务局称,融资建设的项目仍然还是由政府进行管理,并不是出让使用权。
目前,机制体制研究工作正开展资料收集、提纲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