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东莞军民粉碎日军“万人大扫荡”

民生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8-27 08:45   热门评论
  1943年:东莞军民粉碎日军“万人大扫荡”



 
  如今,横卧在莞邑大地里的东江,静谧地流淌着,宛如一条玉带。谁曾想到,70多年前的东江两岸,战火纷纭,硝烟弥漫。生活在这里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狙击进犯敌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反法西斯盟军节节胜利。日军为挽救太平洋战争的失败,决定将中国内地作为反攻的基地,加强了对华的攻势。1943年冬,日军为了加强对广九铁线及其周边地区的统治,在每个车站驻兵把守,还强迫群众抢修铁路,利用伪军、汉奸、土匪恶霸、地痞流氓,烧杀抢掠,为非作歹。日伪军还时常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斗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而就在这一年,浴血奋战在莞邑大地的英雄儿女们,在困难中打开了新的局面。粉碎敌人的“万人大扫荡”、梁德明率部起义、成立东江纵队,都在当年轰动四方。
 
  1943年11月前的东莞敌后战场,敌我双方小股力量已经相互交锋数次,我军先后粉碎了敌军的多次“扫荡”和“清乡”。东莞抗日武装继续坚持敌后抗战,并在广九铁路沿线频频出击敌人,卡断日军的铁路交通运输线,破坏日军“全线通车”计划。东莞解放区逐渐被巩固,部队和抗日根据地得以全面恢复和发展。
 
  11月11日,恼羞成怒的日军企图夺得广九铁路的绝对控制权,巩固香港和广州两个中转站,出兵9000多人,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实行“大扫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000多人在大岭山被敌军围困,后分三路秘密突出重围,并发动群众展开反“扫荡”斗争。至12月初,进犯大岭山区的日伪军被迫全部撤走。东莞抗日军民粉碎“万人大扫荡”胜利告终。
 
  12月2日,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在惠阳县土洋村正式公开宣布成立。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四人联名发表《东江纵队成立宣言》。
 
  东江纵队成立以后,全军乘胜前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游击区,壮大力量,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东莞抗日救亡画卷。
 
  在华南敌后抗战中,这支骁勇善战的人民抗日武装逐步成长为一支拥有1.1万多人的抗日劲旅,被誉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威震南粤,蜚声中外。王作尧与曾生、尹林平等率领东江纵队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粤赣湘边区,对敌作战1400多次,成为华南人民抗日的一面光辉旗帜。东江纵队在东莞开辟的敌后战场,成为东江乃至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江纵队的成立,带给华南地区人民抗日武装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东江纵队在解放区不断扩大和部队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力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在根据地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建立健全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儿童团等民众抗日团体和民兵组织,领导生产建设,实行战时文化教育。到1944年8月,根据地和游击区人口达120万以上。
 
  抗战期间,《解放日报》曾多次以显著版面报道东江纵队在东莞敌后战场进行的重要战斗和取得的战绩。1944年7月,《美亚杂志》发表题为《东江纵队与盟国在太平洋的战略》一文中指出:东江纵队是“纪律良好,经验丰富,获得地方居民及国外爱国团体支持的一支很强的军队”。
 
  参考资料:《东莞抗日实录》、《东纵一叶》、《光彩人生 风范长存》(载于2013年5月22日《东莞日报》)、《东纵战旗》(作者:王作尧,原载《南北征战录》,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感谢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档案局)
 
  著名战事
 
  打破“铁壁合围” 东江纵队诞生
 
  1943年,日暮途穷的侵华日军为了适应太平洋战争的需要,企图打通华南铁路干线广九铁路和珠江口通道,贯通中国连接南洋的交通线,发动对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万人大“扫荡”,妄图消灭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主力,保障广九线的安全畅通。
 
  第三大队坚持“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战术,到敌人后方去寻找战机,在运动中打击和消灭敌人。在反扫荡的过程中,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在土洋村正式宣告成立。
 
   分三路冲出包围圈
 
  日军力图打通大陆交通线,以广州和香港作为中转站,支持太平洋侵略战争的计划。1943年11月初,“南支派遣军”司令部开始向广九铁路沿线发动攻势。广九铁路常平、大朗等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在敌人刚开始进攻时,即一枪不发,逃之夭夭。日军占领了广九铁路沿线后,便立即纠集久留米师团及伪军三十师等部队约9000多人,进攻对其威胁最大的大岭山根据地。他们来势汹汹,号称“万人扫荡”,并扬言,要确保广九线,必先消灭抗日游击队这“治安之癌”。
 
  当时驻扎在大岭山的是邬强和卢伟如率领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据时任大队政训室主任的黄业回忆,1943年l1月18日凌晨, 日军向根据地发动了进攻。
 
  当时日军一边进攻,一边三架双翼侦察机绕着大岭山上空兜圈子,并撒下了一批“劝降”传单。游击总队副总队长王作尧和珠江队大队长彭沃在莲花山与宝安方面出动的敌人遭遇,经过战斗后退了回来。几个负责人碰头后,邬强建议上大岭山西南的妈山上观察敌情。
 
  观察发现,除了进攻的敌人外,在连平圩附近的乌榄园和甘蔗里,还有埋伏大量敌军。指挥员断定敌人是想“铁壁合围”合围,一口吃掉我军。在这紧急情况下,王作尧等一边指挥与敌人接触的部队坚决阻击,以空间换取时间,杀伤企图上山之敌,坚持到黄昏突围。
 
  据黄业回忆,当时的阻击战打得很激烈,坚守在怀德乡附近的远丰围后山的第三大队黄布中队的一个班9个人,战斗到中午,牺牲了6人。由于阻击部队的拼死阻击,各路进攻之敌没有一路能攻上山来。进入夜晚后,被包围在大岭山上的部队开始突围了。
 
  突围兵分三路。第一路由王作尧、杨康华、邬强率彭沃大队,抄小路翻越水濂山,到杨西地区的大雁塘、山门之间,尔后进入篁村地区莞太公路附近的南城蛤地的大进步村周围的甘蔗地隐蔽,休息待命。第二路由卢伟如率领第三大队经大雁塘、榕树界中间向莞樟公路开进,进入莞樟公路线温塘地区活动。第三路由黄布负责,经大迳、张家山附近,进入莞太公路线的白濠村隐蔽待命。
 
  突围顺利完成,山里的民兵和群众,也在当晚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铁壁合围”就这样被打破了。
 
  跳到外围打反击
 
  在突围到了大进步村的半夜里,王作尧、杨康华、邬强制定了反“扫荡”的计划。决定“敌进我进”的反“扫荡”方针,立即从外线展开对敌人后方东莞城、石龙、广九铁路线等地的宣传攻势和实行袭击战、破击战,同时留下部队在内线继续打击进入大岭山根据地的敌人。
 
  当时日军的扫荡部队在围攻大岭山根据地扑空后,便以一部兵力在大岭山大迳、连平等地建立据点,拼凑伪政权,妄图分割和蚕食我军的根据地。
 
  在“反扫荡”中,部分部队袭击东莞城区,手枪队在城里抓汉奸,散发传单,并炸毁公路桥,切断敌人主要交通干线莞太公路。部分部队进入莞樟公路线温塘地区的部队,袭击了茶山、横沥,进入东坑,直逼广九铁路。
 
  据黄业回忆,当时他和张英、黄布、史明等留在大岭山,执行内线作战的任务,与进入根据地的敌人纠缠,坚持反“扫荡”斗争。
 
  游击队和民兵在敌人据点周围,不断进行袭击和骚扰活动。有时半夜摸到敌人据点外面,烧一串鞭炮,放几响冷枪,敌人就要放一夜空枪空炮。有时溜进敌据点,贴了传单,敌人就惊慌起来,内外封锁,连喝水也发生困难。出来抢粮的敌人,也到处受到打击。
 
  为了坚持大岭山反“扫荡”的斗争,1943年12月初,第三大队主力集中在杨西乡的瓜田岭村,相机打击出扰的敌人。王作尧、杨康华、邬强、卢伟如等领导都住在瓜田岭村。
 
  12月5日拂晓,驻大迳的敌人前来偷袭瓜田岭村。新任第三大队副大队长黄布在巡查时,发现了敌人偷袭,于是鸣枪报警。大队各中队接到警报后,迅速抢占山头投入战斗后,鬼子见势不妙,抱头向后逃跑了,
 
  瓜田岭战斗是游击队反“扫荡”的最后一次战斗。之后没多久,历时一个多月的“万人大扫荡”被根据地军民彻底粉碎了。
 
  人物
 
  王作尧:华南敌后抗日
 
  根据地的拓荒者
 
  ■人物档案
 
  王作尧,1913年—1990年,东莞厚街人,东江纵队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首位东莞籍共和国将军。
 
  1934年毕业于广州燕塘军校(后称黄埔军校第十一期)。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回东莞组织抗日武装,历任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武装部长,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战功卓著。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副司令员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8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位于厚街镇厚街村西门巷的“小坞园”,静谧地坐落在秋日的余晖中。70多年以前,生活在这里的王氏家族成员王琪、王作尧、王启光、王章、王步尧等15人先后投身抗日斗争。其中,一代名将王作尧的名字尤为如雷贯耳。
 
  1943年12月2日,是东江纵队正式宣告成立的光荣日子。据王作尧回忆,这一天,政治委员尹林平宣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书》和向全国发出的通电。
 
  而此时的王作尧,正在宝安县大船坑指挥破坏敌人广九铁路通车计划的战役,没能参加庆祝大会。
 
  王作尧后来回忆,这天晚上自己思潮澎湃。他想起了1938年春自己满腔热情来到东莞的夜晚,想起了在东莞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峡口榴花战斗,想起了和曾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想起了率队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的激烈场面……
 
  1938年10月15日,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王作尧任队长。王作尧率领着队伍,在东莞、宝安边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东宝地区的人民群众亲切地称这支抗日武装队伍为“老模”。
 
  1940年,黄潭战斗打响。被保护的人民群众激动地呼喊道“‘老模’又回来啦”。
 
  王作尧在《东纵一叶》中写道, 1938年10月11日,日军炮轰虎门、大亚湾,轰炸广九铁路沿线及惠州、淡水、石龙、莞城等地,配合陆军于12日凌晨从大亚湾登陆。而东莞地区的共产党员没有一个具有战斗经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抗日模范壮丁队”诞生,东莞从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斗争。
 
  时值1943年冬季,我军英勇作战,接连取得抗击日伪的辉煌胜利,并粉碎了日军的“万人大扫荡”,东江纵队顺势成立,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