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被公认为“世界制造名城”,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其中,经济的“闪亮”成绩,掩盖了文化等“闪亮”的名片,而被外界误解为“文化沙漠”。
 
	 
	  进入新世纪之后,东莞相继实施“文化名城”、“文化新城”两个文化战略,一批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一部部“莞产”艺术精品走向全国,一个个国家、省级文化荣誉花落东莞,在文化建设的成绩单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在重新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过程中,各镇街不断创新,推出了很多重磅的文化活动,用实际行动为东莞文化“正名”。
	 
	  1
	 
	  通过高雅艺术塑造都市文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莞工厂遍地、村村冒烟、污水横流,但实际的东莞已是一座都市化城市。一座都市化城市,就要有与之匹配的都市化艺术精品,而在国内方兴未艾的音乐剧正在东莞茁壮成长。
	 
	  近年来,东城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实施品牌战略,把原创音乐剧作为主打品牌,下大功夫锤炼文化精品,全面推进“文化东城”工程建设。
	 
	  在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广新局的领导下,东城选择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于2012年建立了东莞(东城)保利文化艺术制作基地。东城借助国家顶级创作团队的专业与实力,旨在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力。
	 
	  东城文化资源丰厚,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经济的基础和条件。东莞在推动文化精品生产中,首创了“五合一模式”,即“政府扶持、指标监管、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营销”的运作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东城提出了“重点打响音乐剧品牌,让高雅艺术普惠市民”的文化精品生产思路。
	 
	  东城有关负责人表示,东城打造文化艺术制作基地,不仅整合资源,打造拳头产品,同时破解以往“有产品,缺精品”的困境。近年来,东城涌现了一批彰显本土特色优秀作品、文化品牌,不过艺术生产长期处于“佳作不断,影响有限”的胶着状态,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因此,东城以被誉为“朝阳艺术”的音乐剧作为突破口,在积极推动优秀艺术作品“走出去”的同时,加大“引进来”的力度,打响精品文化品牌。
	 
	  短短3年时间,东城的文艺精品创作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莞保利文化艺术制作基地落户东城后,促进优秀音乐剧作品不断“走出去”。
	 
	  2012年2月,由基地推出的首部大型音乐剧《三毛流浪记》正式公演,在全国各城市巡演超过百场,先后获得了广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第十一届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等在内的10余个奖项。
	 
	  2012年10月,基地推出由电影《钢的琴》改编成的原创音乐剧,是继音乐剧《三毛流浪记》之后又一部演出突破百场的国产原创音乐剧作品。2013年10月26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青岛大剧院落下帷幕,作为广东省首推剧目,《钢的琴》捧回“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和“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灯光设计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4个单项奖,成为广东省获奖最多的剧目。
	 
	  2013年11月,基地创造推出《王二的长征》,进行了全国60场巡演。
	 
	  2014年12月,基地创造推出剧目《聂小倩与宁采臣》展开全国巡演。
	 
	  可以说,《三毛流浪记》、《钢的琴》利用保利院线的优势进行范围广泛的全国巡演,甚至将音乐剧带到一些此前鲜有接触音乐剧的二三线城市,显示出本土文化推广的深远意义。东城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优秀音乐剧作品源源不断地“走出去”,占领国内甚至国际演艺市场,并通过自身优势聚集和整合音乐剧人才与各类资源,开发音乐剧产业链、为原创音乐剧提供商业化制作运营等相关产业链上的服务。
	 
	  东城有关负责人说,东城借力音乐剧品牌效应,既要构建舞台艺术生产引导机制,又要努力做到出精品出人才。为此,东城推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包括推荐东城艺术人才参与剧组在东莞的演出,邀请主创人员对东城艺术人才进行专业培训;从教育培训入手,举办音乐剧大讲堂,邀请国内外音乐剧名家走进东城。
	 
	  同时,东城还组织举办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培训班、音乐剧创作培训班、群众文化活动培训班等;积极发挥本土艺术培训机构和业余文艺团体的作用,开发音乐剧衍生品;计划与学校合作建立东城少儿音乐剧实验剧团,成立东莞市少儿音乐剧推广基地等,为音乐剧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铺垫基础。
	 
	  2
	 
	  村镇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型
	 
	  先来看一组数据,2002年,长安建成总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的长安图书馆,该馆集多种文化功能于一体,逐步成为市民的文化学习和文化交流殿堂。
	 
	  2007年一年中,长安图书馆培训部就办班82个,学生人数超过2500人。长安的文化建设进入由村镇文化形态向都市文化形态的转型阶段,为了整合资源,拓展文化阵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于是,2008年,长安在图书馆开辟了“长安文化学堂”品牌,广邀国内文化名家到长安镇授课。
	 
	  2008年长安文化学堂开办之初,定位是以镇内各文体协会为主体,邀请不同门类的专家前来授课。结合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在当年长安一口气开办了国画、书法、音乐、舞蹈、摄影多个学堂,由于力量分散,与群众需求不一致,文化学堂经历了初期的火爆后,又渐渐消沉下来,反响平平。2009年认识到与群众需求的差别和距离后,主办方决定对这个品牌进行整体包装,从讲座内容、嘉宾邀请、开讲时间、运营团队、媒介宣传等方面狠下功夫,重新设计了文化学堂的统一标记,并提出“群众需要什么,我们讲什么”的理念,定期邀请国内名家前来授课,进一步拓宽了学堂的影响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在这样的坚持下,文化学堂真正进入了成长期,参与的群众不断增加,名气不断上升,到了2009年中期,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杨锦麟、汪国真等国内名家也从那时开始陆续走进文化学堂,走进长安,认识长安,甚至与长安结下了深情厚谊。
	 
	  2010年文化学堂结合长安“骄子计划”,在每年暑假期间增设骄子学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拓宽青少年的视野,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素养。骄子学堂首堂讲座,就邀请到郭敬明,做了题为《80后的文学梦想与选择》的演讲,一下子就引起了青少年群体的关注。此后,骄子学堂作为每年“骄子计划”的“规定动作”,以其高品质的办学水平,赢得长安广大青少年的信赖和支持。
	 
	  2014年是长安文化学堂创办的第6年,这一年举办了110多场专题活动,直接听众达近4万人次,观看录制节目的间接受众达100多万人次,在市民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很多市民成为文化学堂的固定观众,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同年,文化学堂再次开辟子栏目——“幸福有约·沙龙”。这是一个大型公益文化沙龙,以关注婚恋、家庭和亲子这三大市民生活热点为主题,以女性为主线,推出了“恋爱训练营”“魅力修炼系列”“家庭教育系列”共10多场活动。其亮点在于更注重参与性,远离说教,寓教于乐,既别开生面,又生动活泼,实现专家、嘉宾与市民零距离接触。
	 
	  同年,“艺术空间”邀请广东省话剧院到长安首次试水演出小话剧《好想谈恋爱》,群众反响热烈,希望看到更多话剧精品。鉴于这种情况,政府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市民追求高品质文化的精神需求出发和引导群众树立文化消费理念,大胆创新,决定把“艺术空间”从文化学堂独立出来,用“08剧场”命名活动,以纪念创建于2008年的长安文化学堂品牌,创办东莞市首个小剧场文化活动——“08剧场”。
	 
	  小剧场话剧,由于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接近,先锋性较强,目前已成为北上广深等城市的热门文化活动。长安镇“08剧场”积极借鉴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对于高端文化产品的市场运作方式、方法。首先,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为主的方式,向各大演出公司购买优秀剧种到长安镇进行演出。其次,实行低票价扶持,票价的80%将由政府补贴。如此一来,小话剧在一线城市的市场票价一般要100—200元,但通过低票价扶持,“08剧场”将市民所需付出的门票价格降至20元至25元,仅为广州、深圳等地话剧市场价格的10%左右。再次,演出收入全部归演出公司所有。这样,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下,将更加科学地保证演出节目的质量。
	 
	 
	  目前,“08剧场”的售票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现场购票;二是微信平台预订,凭手机短信在活动当天现场购票;三是EMS送票上门并代收门票费用。“08剧场”2014年共举办10期15场活动。其中童话剧《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丑小鸭》等剧目尤其火爆,一票难求。
	 
	  长安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文化学堂到“08剧场”,长安一直坚持以“弘扬先进文化理念、关注大众焦点话题、提升人文综合素养”为主题,以“求知、鉴赏、品味”为主旨,贴近事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志、养生、礼仪、婚姻亲子、心理健康等议题作为讲座的主线,每期挑选市民所喜欢、关心的热点话题开讲。同时结合通俗易懂的经典曲目,普及高雅艺术,提高市民的艺术鉴赏水平。
	 
	  3
	 
	  时髦电影宣传
	 
	  推广松山湖、石排
	 
	  周星驰的新片《美人鱼》自开拍以来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姿态。今年初,一则有关《美人鱼》剧组进驻松山湖取景拍摄的微博报料,让松山湖与这部备受关注的影片联系在了一起,着手火了一把。
	 
	  2015年1月5日凌晨,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几张在东莞松山湖拍到的片场照片,图中文章一身警察装扮,邓超则身穿浮夸西装,两人在戏中的“警民关系”引人猜测。
	 
	  微博附文称:“继前几天的大师兄陈伟霆到东莞松山湖拍戏,现在又有了邓超、罗志祥、文章、周星驰现身松山湖拍戏。”这一微博发出后,立即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有松山湖有关的词汇也成为当天的热搜词。
	 
	  作为东莞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松山湖(生态园)拥有着东莞最为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创新环境。其“融山、水、园为一体”、“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等彰显生态特色的生态环境,也在过去数年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组前来取经拍摄。无论是数年前的好莱坞大片《环形使者》,还是周星驰新片《美人鱼》,抑或大大小小的影视剧作品,松山湖(生态园)良好的园区形象都在这些作品中获得完美的嵌入。
	 
	  不止松山湖,石排也推出了地方特色的微电影。7月29日,微电影《红石恋》举行首映,片中一句“红石为证”引来了观众阵阵掌声。作为石排镇首部微电影,该片主要讲述一段孙子替爷爷回乡圆梦的故事,以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塘尾明清古村落等为创作背景,为助推该镇红石文化开辟了另一种路径。
	 
	  《红石恋》主要讲述一段香港长大的孙子替爷爷回乡圆梦的故事,男主角李嘉豪为完成爷爷心愿,独自骑行到石排镇,遇见美丽善良的舞蹈教师黄敏仪,偶然的相遇竟牵出爷爷旧时回忆,两人不知觉中也萌发了爱情。
	 
	  片中,主要以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塘尾明清古村落等作为创作背景,通过电影的镜头,展示了石排的古镇风光、红石奇观、传统美食以及石排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带观众走近石排,认识石排。
	 
	  从剧本策划到完成后期制作,历时半年。为了保证拍摄质量,突显地方特色,制作团队深入塘尾古村落、红石山、云岗古寺、海仔湖、潇湴湖、木兰园、鲤鱼洲、水泥厂采风,并参观金城台会所,尽可能地捕捉本土文化元素。此外,在剧本创作方面,分别邀请了镇领导、市镇专家、镇文联协会、镇相关部门等开展了六次剧本评审,对主题风格、剧情亮点、人物脉络等进行反复推敲,最终在4月份敲定剧本,并投入拍摄。
	 
	  石排镇党委委员钟浩源说,微电影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传播文明、弘扬文化、塑造精神、引导舆论等方面具有强大功效。石排镇首部微电影《红石恋》的拍摄发行,以塘尾明清古村落、红石山等为创作背景,全方位地描绘了古镇风光、红石奇观、传统美食,鲜明地展现独有的红石文化,为石排搭起了一座宣传旅游文化的桥梁,为外界打开了一扇认识石排的窗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松山湖(生态园)已经注意到其背后潜藏的发展潜力。今年5月,东莞市松山湖影像产业协会正式成立。首任会长张骄阳介绍,松山湖影像产业协会目前已有会员企业33家,会员单位来自影像、设计(工业和平面)、人才培训、活动执行和策划等领域。
	 
	  张骄阳说,影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其成为企业品牌推广、城市形象宣传等更普遍和重要的方式,产业需求和规模也迅速增加。近些年来,松山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很多电影、电视剧和微电影剧组到这里取景拍摄,对于器材租赁和临时演员等配套服务需求也明显增加,成为东莞影像产业新的增长点。
	 
	  “由于东莞目前在这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大的品牌企业都去北京等地寻找知名的广告公司进行策划和制作,而东莞没能发挥优势抓住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在张骄阳看来,松山湖具有现代影像拍摄发展需要的所有条件,区别于横店影视城的古代拍摄,松山湖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基础配套和人才供给,如交通、酒店、大学等,另外区别于广州深圳的拍摄,松山湖还具备成本较低的优势。
	 
	  张骄阳表示,行业协会后将重点打造影像外景基地和制作服务基地,着眼于影像和产业,突出产业,力求通过文化服务于实体经济,如用影像带动旅游,旅游带动消费,消费带动生产力,多方集合发展。(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