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流浪的小孩如何回家?

民生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1-09 10:37   热门评论
  ■有人因智力、残疾等原因记不起家庭信息无法“回归”■有人因父母不愿管教或离异被拒绝“回归”,并常导致二次流浪
 
  救助站为受助未成年人开集体生日会
 
  1月6日晚,浑身脏得像“泥猴”一样的小北,被送到了东莞市救助管理站。
 
  安置好孩子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询问到了孩子父亲的信息。“打电话给他爸爸,说不来接他。”这样的结果让救助站工作人员很失望,但这也不是第一次遇到。
 
  据了解,去年,东莞全市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720人次,虽然大部分未成年人已“回归”家庭,但工作人员很清楚,还有不少像小北这样无法“回归”的孩子,他们要么因智力、残疾等原因无法记起家庭信息,要么是被家庭主动拒绝回归,即使勉强回归家庭,也常导致二次流浪。
 
  (文中涉及未成年人的名字均为化名)
 
  努 力
 
  捕捉蛛丝马迹送他们回家
 
  “送到救助站的未成年人,安顿好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询问家庭情况、个人信息。”东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但这些孩子有的故意封闭自己,有的则因智力原因无法记起,送他们“回家”并不容易。
 
  去年8月13日,小舟由洪梅警方送到救助站。
 
  无法说话,左手残疾,小舟刚到救助站时很自闭,不愿与人交谈,抗拒陌生人靠近。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多次努力都没成功。
 
  直到去年9月8日,趁着过中秋节,社工边陪小舟玩游戏,边和他聊天,试图引导他说出自己的名字,他摇头,表示不会。社工又问他是否想回家,小舟点头,再问是否知道是哪里人,点头,社工就念了8个省份,最后确认为贵州人,念到下面的县市,小舟指着头表示不记得了。
 
  随后两天,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继续找小舟聊天,问小舟之前在哪里住,父母在贵州还是在外面打工,得知就在东莞,轮番说出各镇街名字时,小舟听到“洪梅”时其连连点头。为了确认家的方位,工作人员说起洪梅镇的数间超市和小学名称。提到洪梅小学和鑫鹏购物商场时,小舟点头表示离家很近。
 
  当月11日,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带着小舟前往洪梅镇,到达洪梅与望牛墩交界时,小舟不断拍车门,指引司机往望牛墩方向去,在他的指引下,终于在望牛墩找到了小舟父亲的住所,几经辗转,小舟终于回归家庭。  
 
  尴 尬
 
  不欢迎他们回去的家庭
 
  还有十来天,就是小北十四周岁的生日,但这个生日可能既没有礼物,也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
 
  小北说,自己是湖北人,本打算坐车到广州找姑姑,不知道为何被人带来了东莞。其父母在河南打工,自己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湖北长大,印象中爸爸妈妈从未回过湖北,自己大些时候,曾一个人坐车去河南找过爸爸妈妈。
 
  “读到三年级时候就没有读了,不想读了,成绩也不好,之后我到过很多地方,都是一个人。”而当记者问“想不想爸爸妈妈”时,“不想”两个字很干脆地从小北口中蹦了出来。
 
  “已经打电话给他爸爸,说不打算来接他,说他太爱跑了,不想管他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工作人员做了工作之后,小北爸爸还是表示不来接他。
 
  而这个结果也在小北意料之中,“爸爸不会来接我的,因为自己老是要跑出去。”
 
  对此,救助站工作人员很无奈。而这也是他们常遇到的情况,去年12月15日,小西被送到救助站,工作人员费尽周折联系上在塘厦镇打工的小西母亲,其母亲也表示,自己被老公抛弃了,一个人在厂里打工,收入微薄根本养不了孩子。去年12月31日,工作人员带着小西在塘厦找到了其母亲,最后其母亲勉强接纳了小西。
 
  回 访
 
  跟踪“回归”未成年人助其成长
 
  “这些孩子送回去,但家长不愿接纳,我们也很棘手,有的孩子可能还会二次流浪,小西就是第二次被送到救助站。”东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目前,救助站也建立了跟踪机制,针对小西母亲的状况,救助站和塘厦镇社会事务办进行了沟通,由该办安排社工对其进行回访以及提供帮助。
 
  针对小舟,去年9月12日至26日,社工进行了4次回访,了解到小舟回去后表现不错,社工又为其父亲提供了亲子关系辅导服务,改善父子间紧张关系。并针对小舟行为、就业、社会功能问题,交由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望牛墩社工跟进。
 
  对这些被救助的未成年人,东莞去年8月还颁布了《东莞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综合救助保护暂行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并要求2年以上仍查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由公安部门按照户籍管理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以便于其就学就业等正常生活。
 
  “之前找不到父母的孩子只能安置在救助站,办法出台后,有7名孩子被送到福利中心上了户口,他们有的在救助站已经待了两三年了。”救助站相关工作人员说。
 
  专家建议
 
  救助方式更多元化一些
 
  “未成年人之所以流浪,原因是多样的,有可能是家庭破裂造成也有可能曾经是留守儿童。”东莞天悦社会工作服务室资深心理专家许慕樵曾经给不少问题孩子做过个案辅导,他说,在国内,未成年的救助多局限于生活上的救助和将其送回家庭,这样孩子虽然回归家庭了,但很难真正回归社会,有的可能还会选择再次流浪。“这些流浪孩子个人情感并不是不丰富,而是长期的缺乏关爱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冷漠,改变的关键就是要让这些孩子从心里感受到爱和关怀,恢复他们对社会的信任,从而慢慢改变身上的一些陋习。”
 
  许慕樵建议,这样的一个组织最好由政府部门牵头,有基金会的进驻,有社会人士和志愿者的定期参与,“救助方式应该更多元化一些,如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这样这些孩子的回归或许有更好的结果。”(来源:羊城晚报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