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讯网: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市政府于2000年将银瓶山列为自然保护区,10年后,省政府将银瓶山列入自然保护区的重点范围,下发了广东省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方案(2010-2015),明确把东莞银瓶山列入重点建设对象。这些年来,市政府遵循大自然规律,给银瓶山充分的自主空间,促使银瓶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稳定。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专家邢福武在3月19日的东莞创建森林城市沙龙中,点评了银瓶山的生态环境,认为东莞对银瓶山的“无为而治”,已经帮助银瓶山进入生态稳定期。
客家“山人”遗址生态已恢复
3月17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邢福武,带队到银瓶山一个名叫观音坐莲坑的地方调查,记者随行。记者与邢福武一行,看到了一排排客家“山人”遗址。
据了解,不仅观音坐莲坑有客家“山人”遗址,其周边其他地方如杨桥坑等地也有这些遗址。当地历史记载,大约在明末清初,大批避战乱的北方人,来到了谢岗落脚。由于当时谢岗镇环境落后,没有太多地方供他们栖身,他们便登上银瓶山的半山腰,用石头搭房子,自己造田,养猪、鸡、鸭、鹅,种茶叶,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与狩猎生活。最兴旺的时候,整座银瓶山上住了大约1000人。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在政府的劝说下,最后一批客家“山人”才放弃山上的房子,搬到山下住。
当初的客家“山人”需要砍树来开辟生活场所。那么,现在的遗址是不是光秃秃了?邢福武一行在客家“山人”遗址上,看到植被已经自动恢复,遗址上长出了不少树木,和周边环境差别不大。
据银瓶山管理处介绍,这些客家“山人”遗址一直没人动过,也没有安排植树,而是“放任自流”,任由其自然恢复生态。邢福武点评说,银瓶山的生态恢复功能强,自我修复效果较好,这显示了银瓶山的生态环境很适合各种南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发育。
邢福武一行还发现,遗址上仍保留一批客家“山人”留下的茶树,有的历史悠久,不排除有200多年历史。邢福武建议东莞市林业部门珍惜这些古茶树和遗址,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将其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来保护。
南亚热带红叶像油画
银瓶山上占地面积约5000亩的野生润楠群落,引起了专家们注意。邢福武说,这是他在广东省迄今见过的面积最广、品种最多、景观最漂亮的野生润楠群落。
记者看到,最粗大的润楠有20多米高,膀大腰粗,枝上的片片红叶舒展着娇媚的身姿,分外妖娆。润楠叶子在春天呈红色,整个群落红绿交错,像一幅油画。
邢福武建议林业部门向游客推介该润楠群落,让游客感受彩色森林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动人旋律。“这是南亚热带地区看红叶的最佳景区之一,东莞应该好好珍惜。”
润楠群落也是对大自然无为而治的成功例子。据银瓶山管理处介绍,在20多年前,润楠群落的前身是一片松林,长满了松树。后来,病虫害在松林中肆虐,松树一棵棵地死亡。银瓶山管理处封闭了这片松林,让它“自生自灭”。20年后,这片地方成了润楠群落。专家们分析,松林死后,腾出了空地,鸟儿、老鼠等动物,以及风雨,传播了润楠种子,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
邢福武认为,银瓶山是南亚热带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具有许多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的“关键种”,因此“无为而治”效果显著。
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徐正球解读了“无为而治”的思路。他说,森林有自我修复能力,银瓶山本身是原始森林,自我修复能力肯定不弱。对森林“无为而治”的本意,就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人为改变其发展规律。例如,如果在客家“山人”遗址上种树,不一定长得比现在的好,由遗址自己选择树种更好。在松林死亡后种树,肯定不会长成今天的润楠群落。由森林自己选择,是最好的保护方法。森林里有各类动物,它们都有可能是植物种子的传播天使,因此,保护森林动物也是在保护植物。“森林的地盘由森林做主。”
神秘的植物南北分界线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条有趣的植物分界线。有些植物在东莞银瓶山上分布,往南或往北就没有了。例如,几十株野生穗花轴榈,这是专家们迄今发现的穗花轴榈的最北分布点,东莞以北的地方目前还没发现这类植物。又如,国家珍稀植物三尖杉,在银瓶山上有几十株,这是专家们发现的三尖杉在中国内地最南分布点,东莞往南的地方目前还没发现这类植物。还有,银瓶山上发现了野生广东五针松群落,东莞以南的地方目前还没发现这类植物。邢福武打趣道:“植物喜欢银瓶山的生态环境,不肯挪窝了。”
邢福武用人性来比喻植物的性情,他说,植物、动物与人类的性情一样,都喜欢优质的环境。银瓶山神秘的植物分界线,说明银瓶山以自身的优质环境,“留住”了一些植物。他还说,将进一步挖掘这条神秘的植物线,揭开更多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