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民率市政协调研组对松山湖半导体产业集群展开解剖式调研,实地考察生益科技等头部企业生产研发全链条。在无尘车间与智能仓储系统前,调研组重点关注28纳米以上制程设备的国产化替代进展,追问企业年度研发投入占比与海外技术授权依存度。松山湖统筹发展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园区集成电路企业年营收增速连续三年超25%,但关键设备进口率仍高达68%,暴露出产业链自主可控的致命短板。
产学研协同突围"卡脖子"难题
在闭门座谈会上,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抛出震撼数据: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器件良品率仅达国际水平的63%,暴露出工艺验证平台缺失的硬伤。行业协会代表直言EDA工具国产化率不足5%,"研发-中试-量产"的死亡谷尚未跨越。调研组与12家参会单位达成攻坚共识:未来三年将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学研联盟,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重点突破12寸晶圆制造、先进封装测试等七大技术节点。
人才战略重构产业生态
面对企业反映的"百万年薪难觅架构师"困局,科创集团披露人才流失追踪报告:近五年培养的127名半导体博士仅有29人留莞。吕兢当场责成建立集成电路专项人才库,实施"靶向猎聘+定制培养"双轮驱动。政策工具箱明确分层施策:对顶尖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支持,对技能人才推行"培训即落户"新政,剑指五年内实现行业人才总量翻番。
程发良在总结中亮出组合拳:除加速出台半导体十年规划外,东莞将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打造"设计-制造-封测"垂直生态圈。更引入"链主企业责任制",要求龙头企业每落地1个百亿级项目必须带动30家配套企业入驻。这种"以投带引"的创新模式,或将重塑珠三角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