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传承
叫莞脉传承
有一股“青少年力量”
叫小小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蕴藏在非遗中的艺术魅力和巧妙匠心,是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灵魂。这接续传承的灵魂,如今在东莞各大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绽放迷人光彩。
你看,在东莞校园,学校有各具特色的非遗校本、园本教材以及非遗社团、非遗主题场馆,音乐课上有粤剧、客家山歌、木鱼歌、咸水歌,美术课上有千角灯、茶山公仔、茶山绸衣灯公、龙舟、莞草编织、灯笼仔、花灯、糖不甩、矮仔肠制作体验,体育课上有醒狮、麒麟舞、莫家拳、太极拳、咏春拳、双手洪拳……
非遗的种子在莞邑学子心中悄然种下,并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这是长期以来春风化雨的结果,是用传统文化辛勤浇灌的结果。
九年来,全市已有167个非遗项目、近4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非遗传承传播活动,走进的学校超200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300场次,受益师生超85万人次。
截至2021年,全市已有24个镇街、91所学校创造性打造非遗品牌特色课程,培育了三批共3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在与非遗“零距离”接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莞邑少年感受到非遗散发的独特魅力,激发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拳拳之心。
步履不停,奋斗不息。正值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之际,2022年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围绕“弘扬莞邑文化,讲好非遗故事”主题再出发。
你听
这是莞邑少年
喊出的时代强音
“强国有我!”
“传承有我!”
“非遗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