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市总工会三级调研员胡汉汀,市教育局三级调研员、市教育工会副主席高万军带队到莞城街道走访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何立民。记者跟随慰问人员一行,见到了原东莞中学校长、老劳模何立民。
82岁的何立民思维活跃、精神矍铄,这位为东莞教育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校长,是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育经历的:“刚开始是教育事业选择了我,后来是我选择了教育事业。”
既是百年名校东莞中学的老校长,又是当年叱咤教坛风云的人物,回忆起刚开始从事教学的经历,何立民却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当教师。相比教师,当时的我更向往进行物理研究或者从事电子信息产业。”
原来,何立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看着父亲每天没日没夜备课、批改作业,还要承担作为科组长指导帮助年轻教师的责任,他深感作为一名教师的不易——不仅要求较高的个人能力,更需要极强的责任心。
对教书毫无兴趣、更热爱捣鼓无线电的他,最后怎么就成为了教师呢?何立民说:“由于当时人口增长,很多地方都急需普及教育,班里十几个同学都报考了师范学校。在老师的带动下,我不好回绝,也乖乖地报了师范。”
后来,何立民进入东莞市厚街中学工作,从事物理教学。说起上物理课,尤其说到自己刚进学校的情景,八旬劳模非常健谈,“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矮小昏暗、很多老鼠光顾的教师宿舍。农村的条件比较苦,但我乐在其中。”
尽管教具匮乏、经费缺乏,但何立民却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教学时光。在那里,他利用匮乏的实验用具进行备课,在床上进行物理实验,利用物理学知识自制“捕鼠用具”,和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回忆起那段“天马行空”的青年教师阶段,何立民满感慨。家境贫寒仍抱着一袋米的“学费”来带着孩子求学的家长们、夜晚在满是苍蝇蚊子的课室趴着入睡的学生们、教具短缺却变着法儿上课的教师们……渐渐地,何立民的心态从“被动地干”到“先干着吧”,转变为“乐于做教师”,内心深处逐渐把教育当作了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
何立民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教书匠。一方面,他积极优化讲课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例如,在讲物理课的时候,他从压力压强讲到红楼梦、从圆的面积讲到秦始皇。另一方面,他成立了无线电小组,利用有限的资源带动学生们进行广播喇叭等各类发明创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每门学科都是互联互通、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对物理学特别是无线电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不少学生报考大学时,都选择了与物理相关的专业。“或许,当时厚街广播事业的兴旺发展,也有我的一份功劳。”何立民笑着说。
1978年,因教学成绩突出,何立民被“挖”到了东莞中学工作,又在1992年担任东莞市东莞中学校长。
在东莞中学期间,他十分关心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了莞中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教育文化活动,并时刻提醒教师要“一碗水端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社会本来就是由不同的人组成,老师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传承好学校的文化,让好的传统积淀下去。”何立民说。
回首往事,何立民总觉得自己并无过人之处,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百年中的辉煌,是所有人付出努力的成功。”他戏称自己为“滴答(唢呐)佬、搭寮佬、乞丐佬、和事佬”,意思是在担任校长期间的主要工作分为四类:加强学校取得成果的宣传、搭建师生成长的平台、为学校发展筹备经费以及缓和工作中的矛盾。
何立民一心一意为学生、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勤勤恳恳办好每一件与教育发展有关的事,直至2004年退休,40多年兢兢业业。
多年来,何立民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南粤优秀校长、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劳动模范、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续写着红烛之歌,积极参与东莞教育界的各类活动,对政府工作建言献策,为教育事业发挥着光和热。(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