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明日开幕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12-08 12:37:24
  2016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明日开幕
 
  2016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下称“合作周”)将于明日拉开帷幕。本届合作周是东莞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具体行动;也是东莞紧抓发展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近年来,东莞大力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构筑科技合作平台,推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各类创新要素的流动和整合,科技、金融、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快,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带动全市科技创新的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引领的东莞板块正在形成。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现场会、“四众”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全省专业镇协同创新工作现场会及全省推进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现场会等先后在东莞市召开。在2015年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中,东莞更是名列第三,仅次于广州和深圳。
 
  统计显示,2015年东莞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1166件和2795件,分别位居全省第四和第三位;今年1月—9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1223件和3138件,分别同比增长58.52%和68.62%,分别位居全省第四位和第三位。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2015年全社会R&D投入为147.88亿元,占GDP比重达2.36%,同比增长16.3%,增幅在珠三角各市中位列第一;科技对东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
 
  同时, 2015年获省高企扶持资金4.18亿元,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市企业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增至35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备案达2229家,其中东阳光公司被认定为我市首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2012—2016年,东莞共获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65项,获省资助2.678亿元。
 
 
  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数字,折射出东莞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累累硕果,而这也离不开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近年来,全市引进建设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中德精密制造中心、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中英低碳产业园、中俄高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合作载体;联合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或以企业为主体合作建立了32个新型研发机构,31个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与相关国家科研机构建设了4个国家级和2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了53个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人才、海外终身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广东省级创新科研团队和东莞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其中省级创新科研团队26个,稳居全省第三。
 
  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15年,东莞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0%,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4.2%。
 
  引进高端创新科研团队,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是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自2011年以来,东莞启动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并于2013年正式开展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工作。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成功推动吸引了53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落户,其中省级团队26个,数量占全省近四分之一,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形成了人才引进的“东莞模式”。不仅如此,通过“以才聚才”,带动集聚了高端人才约5000人,增长20多倍,其中培养博士、硕士582名,新增就业1327人,快速形成了学科优势、领域前沿高地和产业人才优势。
 
  高端人才的集聚带来了科研成果的“井喷”。截至目前,省市团队共申请专利641件,其中发明专利429件,实用新型专利97件,制定标准60项,发布论文328篇。比如东阳光药业依托其引进的5个团队,专利申请总量、化合物专利数量均排在国内第一位, PCT总量排在第二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对心血管及代谢类、抗肿瘤类、中枢神经系统类、抗感染类等五大治疗领域均有涉足,仅2013年—2015年两年间就申报了6个1.1类新药,其中4个替尼,科研成果量质齐升。
 
  据介绍,在引进人才团队过程中,东莞注重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导向,推动企业主动大胆向海内外著名高校院所以及知名企业招揽人才,让优秀团队携前沿项目和科研成果集聚东莞。
 
  科技、金融与产业加速融合
 
  与此同时,东莞不断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近年来,东莞先后成为广东省首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全省金融科技产业创新融合综合试验区。
 
  顶层设计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的意见》《东莞市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工作方案》《东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东莞市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办法。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研究制定了《东莞市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实施办法》,在信贷风险补偿与奖励、贷款贴息、创业投资风险补助、科技保险补贴、专利保险补贴、科技金融人才培养资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健全了“拨、投、贷、补、贴”相结合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
 
  另一方面,东莞大力推进科技信贷。在组建东莞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浦发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东莞农商行科技支行3家科技支行的基础上,先后与17家银行签订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合作协议,引导合作银行重点加大对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已有16家签约银行为我市655家企业发放贷款1017笔,贷款金额达44.62亿元。同时,还设立了2亿元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和每年6000万元的贷款贴息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合作银行对科技、经信等政府部门立项或推荐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所产生的风险损失进行补偿和对企业的信用贷款进行贴息补助。
 
  不仅如此,我市近年来不断发力创业投资。据介绍,东莞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升级转型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取跟进投资或阶段参股的方式吸引创投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了“东莞红土基金”“中科中广基金”和“机器换人股权投资基金”等3个子基金,目前实缴资金规模共9.9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总额约7.5亿元,已投资项目40个,其中投资于我市的企业项目有12个,投资金额约3.05亿元。同时,还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安排了首期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了委托代管机构,采取与委托代管机构联动投资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市内注册的种子期、初创期等创业早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目前已成功投资初创型企业1家,投资金额66.67万元。
 
 
  今年4月,东莞将科技保险扩大到全市范围,并确定高企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和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两大类13个险种,满足企业刚性需求。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有24家企业购买科技保险,保额20.6亿元,保费226.88万元,申请保费补贴共65.13万元。
 
  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我市通过上市挂牌资助奖励、认定上市后备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式,拓宽企业上市、挂牌、发债等直接融资渠道。目前,我市新增上市企业2家,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3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98家,目前总量达161家,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国地级市第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总数超过400家;开展了第10批上市后备企业的评审认定工作,目前全市上市后备企业达136家。
 
  “筑巢育凤”集聚创新资源
 
  事实上,为了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东莞近年来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2012年以来,我市通过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方式,积极引进国内著名高校院所来莞合作共建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共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我市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高地。
 
  6月15日,全省专业镇协同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充分肯定了我市专业镇协同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据了解,东莞近年来积极开展专业镇协同创新,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目前全市有30个镇街获认定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34个,涵盖了电子、家具、服装、毛织、物流、五金模具、造纸等多个特色产业;同时,我市积极围绕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大力引导鼓励专业镇与高校院所合作,联合搭建精准化、专业化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支撑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不仅如此,东莞大力实施孵化载体“筑巢育凤”行动计划,推动各方力量建设各类科技孵化载体。目前,我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孵化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累计毕业企业近400家。众创空间方面,全市共有19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5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19家。
 
  随着创新载体建设的加速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东莞也吸引了更多的项目和技术。在核心技术方面,东莞近年来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据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如“生物可降解镁合金及相关植入器件创新研发团队”在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植入器件领域率先与海外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并完成了100多例科研性质临床实验,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批的生物可降解金属植入器件;“创新药物科研团队”在抗肿瘤领域方面,开发多个抗肿瘤化合物,将成为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分子靶向抗癌1.1类化学新药等。另一方面,截至2015年底,我市引进的省市团队项目中已有30个项目实现了产业化,共推动引进单位增加销售额11.29亿元及利润8878万元。
 
  聚焦:
 
  东莞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盛宴”
 
  合作周自2004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吸引观众超过55万人次,促进各类科技和人才项目合作超过2000项,已成为立足东莞、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是我国面向世界展示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之一。
 
  在本届合作周上,东莞进行了多方面创新,力争打造一场在内容上更加务实,形式上更加创新,组织上更加周密,影响上更加广泛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盛宴”。
 
  本届合作周亮点纷呈
 
  据介绍,今年合作周将举办首届中国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拟邀请德国工业4.0专家、《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编乌尔里希·森德勒,加拿大罗瑞尔大学弗拉基米尔·基塔耶夫教授等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并举行主题为“人工智能如何引领科技创新”的圆桌论坛。
 
  同时,将打造“两圈两路”的科技专题展览。拟根据今年的主题和内容,按照“两圈两路”的展览规划,设立四大专题展区和两条参展线路,展览总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两圈”分为“核心圈”和“外围圈”:“核心圈”为“科技引领→创造未来”展区,主要聚焦前沿关键技术突破和重点科技成果展示;“外围圈”设置“科技引领→智慧生活”“科技引领→金融助力”“科技引领→智能应用”等三大展区,主要聚焦社会民生、科技金融、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技成果展示。另外,在“核心圈”内,设立“一带一路大道”和“创新创业走廊”两条线路,呈十字形贯穿整个“科技引领→创造未来”展区。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合作周还将试行市场化运作。根据《关于省部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举办展会清理规范的通知》,自2014年开始,党政机关应在5年内退出合作周主办,交由行业协会或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2016年合作周拟对部分科技活动、科技展览试行市场化运作,如拟采用单位赞助、门票出售、植入广告等方式筹措经费举办“首届中国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拟根据“外围圈”3大展区的主题,有针对性地面向有关企业、机构进行商业化招商招展等。
 
  合作周影响力不断扩大
 
  实际上,自2013年起升格为由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后,合作周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展览面积20000平方米,近3年共展出海内外各类高新技术项目、产品和创新服务项目3500多个,举办论坛、对接活动近70场,推动智慧城市、先进制造、科技金融等领域超过40个项目在合作周上签约,组织授牌揭牌的国家和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院士工作站超过20家。另外,合作周国际性特色更加明显,近3年来累计组织了独联体、北美、日韩、东盟等多场论坛和技术转移对接会,先后展示了以色列、韩国、芬兰、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涵盖智慧城市、水处理等多个不同主题的国际专题展览,并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美、日韩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500多名外宾参会。不仅如此,合作周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累计刊发稿件超过1000篇,网络转载超过7000条,特别是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连续3年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