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碣“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获点赞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12-08 08:26:14
  石碣“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获点赞
 
  “荧光服是应急时候穿的”“口罩是这样戴的”……6日,在石碣单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大楼里的应急避护中心,鹏星社工冯祥谱耐心地给小学生们讲解救灾物资的使用方法。
 
  单屋村自去年11月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来,一年内共开展了32场防灾减灾教育活动,以及五次应急避护。目前,包括单屋村在内,石碣已成功创建了四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管理模式上,所有示范社区都采用了政府和共建单位提供避护场地,社工提供服务的模式。近日,民政部到石碣调研“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时,对此创新模式点了赞。
 
  沿着石单北路进入单屋村,在一个十字路口显眼位置,立着一块应急避护中心指向标识。顺着标识往前走,每到转角位置也有标识指引。最终,标识指引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应急避护中心就在中心大楼的二至四层,面积约200平方米,设有综合减灾指挥部、男女避护室、物资储备室等。
 
  东莞石碣单屋村党工委书记单国良说,避灾中心于去年11月挂牌使用,位置与两个居民区相邻,布局合理,中间有多条路相通,“如果居民区发生灾害,村民从灾害场所跑到避灾中心都不用五分钟!”
 
  当各类突发灾害发生时,除了该避护中心外,莞华小学、袁崇焕中学等成为共建单位,开放操场等露天场地,为村民提供固定的避险场所。目前,单屋村共4300多人,这些场地基本可以满足村民和外来人口使用。
 
  在应急物资方面,避护中心储备了床铺、棉被、日用品、医药包等10多种物资。部分物资会定期进行更新。同时,单屋村与附近的几家大超市签订协议,在灾害发生时,超市将优先给避护场所供应食品、日用品等物资,从而保证应急救护工作顺利进行。
 
  在基础设施和物资配备上,单屋应急避护中心是按照全国防灾减灾避护场所的标准建设。同时,为使避护场所更具特色,单屋村向鹏星社工购买了服务,并融入到避护场所的日常运作中。
 
  冯祥谱介绍,在灾害天气发生前,社工会通过微信平台发布消息、在村中贴告示以及上门走访通知村民注意防灾避护。他说,自今年年初以来,石碣乃至东莞经历了五次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如1月下旬的寒流天气、4月和6月的强雷暴天气、10月中的台风天气等。应急避护中心相应地进行了五次应急避护,共避护37人次。“1月下旬有寒潮的时候,除了安排社工留守避护中心外,还每天外派社工走访村里48户80岁以上的老人家,及时给他们补充棉被等救助物资。”
 
  在平时举办的村民防灾减灾教育活动中,社工也起到重要作用。冯祥谱说,今年以来,单屋村联合社工组织,在避护中心、单屋“老人之家”、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了32场大大小小的主题活动。“通过演练活动、参观走访和定点宣传等形式,增强村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村民的自救能力,使防灾减灾教育渗透到细处、实处。”
 
  不仅单屋村,自2011年以来,石碣镇还有城中社区、横滘、涌口也成功创建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虽然只有四个示范社区,但石碣每个村都按国家标准和要求去开展创建工作,截至目前,石碣剩下的11个村(社区)基本上达到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标准。”石碣镇社会事务局局长刘群好说。
 
  在管理模式上,“村委+共建单位+社工”的模式也并不是单屋村独有,在其余3个示范社区乃至全镇各社区都有。这一创新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点赞。
 
 
  上月中旬,国家民政部到石碣调研“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专门对石碣在整合社区软硬件资源,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资金筹集、宣传引导、培训演练、社工及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做法、经验进行了了解,认为石碣在防灾减灾工作立足实际,机制完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为全国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那么,石碣经验有哪些?刘群好说,近年来,石碣实现了思想观念的三个转变,变“被动防守”为“主动作为”,“即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的转变;从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的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的转变”。
 
  刘群好说,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方面,石碣镇采取了制作减灾公益广告牌、宣传栏,播放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防灾减灾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同时,借助“防灾减灾日”活动,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倡导全民参与、社会互助的形式,提高居民的综合减灾、自救的安全意识。(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