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将通过错位互补巧妙提升城市魅力
曾经的“弹丸小镇”东坑,如今已然成为名符其实的坑土福地,全镇汇聚企业15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1家,其中超20亿元、50亿元企业分别为3家和1家,引进外资企业126家,基本上以港商、台商为主,当中日资13家、其它国家和地区4家。5年间该镇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2%,去年更成功挺进东莞镇街百亿俱乐部,巧妙通过“换挡提速”成功变身东莞镇街中的“经济快车”。站在新的起点之上,东坑还将打造核心“增长极”, 通过错位互补巧妙提升城市魅力,预计“十三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5%,至2020年达到151亿元。
换挡提速5年年均增长15.2%
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东坑仅是东莞中部的一个普通小镇,资源禀赋和地理空间相对有限。然而该镇却积极结合镇情实际,秉持“提升东坑发展质量,建设精品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5年来凝心聚力通过工业强镇,不断换档加速壮大实体经济,最终成功实现逆袭,华丽变身为东莞“经济快车”,无论是在发展质量还是竞争力方面均取得全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东坑全镇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2%,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3%,综合实力持续壮大,这一增速相比其它镇街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亦双双实现年均双位数增长,税收总额年均增长更高达22.5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连续3年雄踞全市榜首。先后获得“广东省电子技术创新专业镇”,以及“国家卫生镇”、“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三大“国字号”荣誉称号。
这一系列沉甸甸成绩单的背后,自然和东坑良好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为了让“凤凰”引得进来并扎根东坑发展,该镇建立了包括书记张耀洪、镇长李刚在内的主要领导挂点服务骨干企业这一人性化机制,或直接走进工厂或邀请高层现场座谈,以协调解决企业在壮大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企业提出的建议或意见,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交由相关部门跟踪办理,从而让政府服务全面“对接”企业需求。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更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这种做法也赢得了企业和投资商的信任和信心,更为东坑招商引资、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同时在招商方面,该镇还从接触、洽谈到落地全程,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首挺进东莞镇街百亿俱乐部
过去的这一年,东坑通过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和“西承东拓”等一系列部署,取得的整体表现不仅可圈可点,而且称得上相当“耀眼”。在规上工业发展成效指数、民营经济税收占比,以及单位GDP能耗和居民住房保障水平等8项指标上均排名全市第一,人均税收收入等5项指标位居第二,期间还斩获“省生态乡镇”、“退管服务”两项单打冠军。
去年该镇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正式成为东莞100亿镇街俱乐部成员之一。发展中侧重突出抓大扶小,壮大中小企业规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59.8元,其中通讯电子制造业增加值约40亿元。招商方面则放低身段、主动“走出去”,招引项目43宗,协议投资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51.2%,从而在全市独领“风骚”。当中规模以上重点企业13宗,同时大力度推动“三重”项目建设,全镇5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7亿元,如佳虹、维智和建升已建成投产,释放产能10亿元。
立足创新驱动,抓好机器换人、科技成果转化和名牌名标创建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经济质量,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行动”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筑巢引凤”计划。全镇新增高新企业3家,取得专利197件,中德电缆被认定为“省工程技术中心”和“市专利优势企业”,康德威、宾豪4家企业正筹备上市。
而今年东坑踏浪而行,通过“优招商、快建设”等系列举措,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仅第一季度便有富强电子等8宗投资项目签约落户,涉及电子、模具、塑胶和通信多个领域,总投资18亿元,投产运营后产值可达56亿元、税收近3亿元。
同时积极引导大型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扎根东坑,以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镇规上企业已达122家,与去年相比劲增规上企业23家。
新起点打造东坑核心增长极
成功华丽转身之后,东坑已然站在新的起点之上,一方面加快存量的调整升级,一方面用增量提档来推动快速增长,从而打造核心“增长级”。
为巩固先发优势,东坑将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紧盯富港、歌乐和中德等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大型现代企业集团,逐步形成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同步开展成长型中心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成长型优势中小企业群。通过实体经济“降成本”行动,用好“中小微企业扶持资金”,促进中小企业上规模、提效益、快成长,并用足用好“机器换人”、设备更新与节能改造等政策,促进企业加快成长。
与提高存量“加速度”同步,张耀洪表示东坑还将打造核心“增长极”,大力做好产业“精、专、特”这一发展文章,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招商引智方面,继续抢抓深圳产业转移、广东设立自贸区等机遇,建立招商资源库,盯紧松山湖(生态园)和粤海银瓶创新合作新区,建立“项目源”数据库,持续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逐渐汇聚成全新的招才引智格局。推进“三重项目”建设,实行包干机制和领导挂钩督导等服务机制,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促进项目尽早投产、尽快释放产能。以东坑信息产业园为重点,扶持园区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通讯电子产业品牌优势,加大“三旧”改造力度,整理三甲、凤大等园区资源,致力打造创新科技园、特色产业园。
此外还需拓宽开放“大通道”,依托东莞火车站、常平火车站连接线“中心点”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广东自贸区、“深莞惠”城市圈,以及泛珠三角合作。开拓发展新空间方面,将推进“互联网+”行动,筹备成立东坑电子商务协会,探索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支持企业开展O2O制造模式,鼓励优势企业改制上市,挂牌“新三板”,以实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错位互补巧妙提升城市魅力
东坑毗邻东莞经济“新引擎“”——松山湖(生态园)国家级高新区,因此该镇本着“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侧重通过错位互补巧妙提升城市魅力。
在发展上,全面统筹空间、规模和产业三大结构,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借势松山湖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强化产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对接,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借力组团发展发展战略,推进东坑东面片区“生态旅游、地产商贸、园区经济”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合理发展格局。推进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构建以中心商圈、骏达商业带、角社商业带,以及文阁商业带和坑美商业带为主的“一心四带”商贸发展格局,围绕三甲工业城“新型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商业综合体、总部经济,打造鲜明的城市特色品牌。加大人居环境的整治力度,建设美丽幸福村居,形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并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于高速崛起的过程中,东坑还将绿色低碳融入发展全过程,不仅建立绿色产业体系,而且积极培育绿色新兴战略产业,加快现代都市农业新业态发展步伐,激发东坑农业园“绿色银行”潜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打响了“生态东坑”的品牌。注重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深挖东坑“卖身节”等农耕文化内涵,做强“三古”文化品牌,坚定文化自信,以增强城市应有的底蕴与魅力。(记者 马骏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