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短时间内不会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08-08 09:48:59
  东莞短时间内不会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可能会发生输液反应、肺水肿、静脉炎、过敏反应、体液平衡紊乱以及医源性感染等情况。
 
  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是医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然而在国内的许多医院里,输液往往成了“最简单快捷”的首选给药方式和治疗常态。早在2009年就有数据显示,每个中国人1年里挂8个吊瓶,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此外,还有不少省份、地市以及医疗机构都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
 
  焦点一 过度输液有哪些危害
 
  据《人民日报》报道,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指出,“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本是基本的医学常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是医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然而在国内的许多医院里,输液往往成了“最简单快捷”的首选给药方式和治疗常态。早在2009年就有数据显示,每个中国人1年里挂8个吊瓶,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每10个门诊患者中有3人被输液,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何强指出,过度输液还会导致患者严重的耐药性,抗菌药物的滥用增加了耐药细菌的产生,甚至最终演变为令人谈之色变的“超级细菌”。输液仅是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因此,有以下情况才可输液: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的患者;剧烈恶心、呕吐、腹泻的患者;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吞咽困难及胃肠吸收障碍的患者;严重感染、水肿的患者;外用药无效时;药物伤害组织时等。
 
  焦点二 输液依赖症是如何形成的
 
  既然过度输液危害大,为什么输液却成了“最简单快捷”的首选给药方式和治疗常态呢?
 
  何强分析说,过度输液源自于患者、医生和医院的“输液依赖”,一方面患者认识有误区,盲目追求“疗效好,治病快”,而忽视了输液的风险,结果就把输液治疗作为了求医问药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目前的医患环境下医生为了迎合患者“快速治好病”的需求,也会被动产生使用输液治疗可以“一劳永逸”或者“猛药去疴”式的固化思维。另外,以药补医的旧医疗模式也为过度输液或多或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徐红指出,虽然门诊过度输液的危害一直在提,然而主动要求输液的病人仍然不少,比如有的老人没事跑到医院,要求医生输液,为疏通血管、活络筋骨,而这压根没必要。除了病人,门诊不输液,医生也有顾虑。尤其是急诊、内科等容易出现感染的病情,医务人员担心,病人一旦出现感染,后果更严重,也担心会招致病人或家属的投诉。
 
  江西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公众错误的用药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往往只看到输液“好得快”的一面,而对输液的种种危害与隐患不甚了解;医务人员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我国输液门槛较低,适应证较宽。
 
  焦点三 东莞何时叫停门诊输液
 
  目前,东莞乃至广东都没有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
 
  据《南方日报》7月报道,东莞市卫生计生局医政科负责人表示,虽然此前也做过相关调研,但短时间内还不会全面叫停门诊输液。东莞将持续严控抗生素的使用以及门诊输液,并已将相关指标纳入医院质量评选中。
 
  该负责人说,首先要考虑群众的就医习惯问题,毕竟长期以来,患者已养成了这种看病输液的就医习惯,还需要有缓和地带;另外,疾病具有复杂性的因素,病情进展也比较快,全面叫停门诊输液,担心会有一些影响。
 
  东莞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医生表示,按照诊疗规范,目前门诊静脉输液主要有两种,一是腹泻呕吐严重或身体比较虚弱、难以进食的病人,为了预防出现脱水和电解质混乱,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二是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等细菌感染时需要抗生素给药。(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