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将以综合改革形成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集群
按照“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布局,东莞将规划建设3—5所区域医疗中心,并鼓励以医联体形式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届时,全市65%以上诊疗服务可在基层解决。6月21日上午,东莞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卫生计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东莞卫生强市建设各项措施。市卫生计生局局长叶向阳表示,将以综合改革促进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增效、共享,形成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集群。
缘起 为何要实施卫生强市战略
“东莞现有的医疗资源、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太相称,是东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块挡板,这一局面必须有所改变”,在发布会上,叶向阳说,今年是东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实施卫生强市战略、打造健康东莞的起步之年。为此,东莞建设卫生强市将分“三步走”,到2023年要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而在6月份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发表的《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建设文明城市》一文中,他认为,由于较快的发展速度、特殊的行政架构、倒挂的人口结构,东莞社会民生建设方面的短板更为凸显,其具体表现为优质医疗资源,尤其基层医疗资源比较匮乏等。对于这些薄弱环节,东莞须着力加大社会民生建设的资金投入,聚焦医疗等当前东莞社会民生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医疗资源。
措施 医联体或在其他镇街复制
按照卫生强市建设的7大发力点,东莞将整合全市资源,按照组团分区统筹发展格局,依托现有镇(街道)公立医院,规划建设3—5所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区域内重点专科、大型设备、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鼓励以医疗联合体形式,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东莞力争全市65%以上诊疗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解决。
在2015年7月份,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医院医疗联合体正式揭牌,标志着东莞市第一个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计生局体制改革科负责人赖苑波表示,东莞医联体成立一年来,运行能力良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谢岗医院门诊量和住院人次上升,逐步把谢岗的患者留在谢岗;二是谢岗医院正筹备新院区,基础设施已完成95%,预计10月前运营;三是市人民医院每天有36名医生常驻谢岗,对其技术提升帮助很大。
在上午召开的全市卫生大会上,市委书记吕业升指出医联体“方向正确,效果明显”,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了这两个大前提,说明医联体的经营可以复制,在医联体运行一年后,我们进行评估,如果评估认为可行,我们会考虑在‘一中心,四组团’的布局中,在其他镇街医院复制。”叶向阳说。
目标 综合性三级医院要达12家
令东莞人高兴的是,此次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全市将建12所以上综合性三级医院。要知道,目前东莞只有8家综合性三级医院,包括2家民营医院。
“这是卫生强市工作的重头戏。”叶向阳说,这4家三级医院并不是新建,而是在东莞“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布局上,通过医疗资源的布局,提升现有4家以上二级医院的级别,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能力。
卫生计生局还将规划设置儿童、妇产、精神、传染病、职业病、心血管、康复护理、中医、口腔、眼科等三级专科医疗机构,大力开展精准医疗、重大疾病防治技术、药品和医用材料研发、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努力让市民大病不出市,常住居民留在本市医疗机构住院比例达到96%。
为了提升医疗资源,东莞还提出具体的目标:充分利用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引进一批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医学创新团队,培养200名“东莞名医”。为实用性、紧缺类医疗卫生人才在莞工作生活提供绿色通道,适当放宽符合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年龄限制。到2023年,每千人口拥有医师、护士数将分别达到2.8名、3.5名;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分别达到3名、10名。
有大医院、有名医,看病难问题解决了,看病贵问题也将得到改善。新闻发布会上,东莞市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将采用多种措施,使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控制在25%以下。南方日报记者 欧雅琴
●东莞建设卫生强市将分“三步走”
到2018年,率先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卫生综合实力和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到2020年,基本建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总体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到2023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医疗设施和技术先进,疾病控制科学高效,人才队伍结构优化,提前完成卫生强省主要评估指标,全面建成卫生强市。
●七方面发力建设“卫生强市”
九成以上住户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
力争65%以上诊疗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解决
全市建设12所以上综合性三级医院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控制在25%以下
到2023年全市总开放床位数48600张
培养200名“东莞名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标准(来源:东莞阳光网综合)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