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化打造新常态下的新“东莞模式”
11月17日,东莞市委政研室向记者独家发布并解读了《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试行)》(下称《意见》)的有关情况。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东莞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的首要任务。东莞试图从根本上使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平等享有一般市民应有的待遇,以促使其生活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但笔者认为,市民化除了使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教育、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还将成为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引擎”。
我们常常将工业化和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相提并论。知名学者周其仁认为,中国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他用“城市化率/工业化率”这一指标来解释。当年中国这一比值是1.09,全球平均是1.95。美、法、英、德、日分别为4.1、4.11、4.09、2.64和2.48。中国以外的其他“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的比值分别是3.22、1.97、1.38和1.15。
根据统计部门公报推算,2011年至2014年,全国这一比值分别是1.28、1.37、1.45和1.53,而东莞是1.82、1.95、2.0和2.0。
这组数据说明,东莞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率提升,高于全国水平,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在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舆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从“三驾马车”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金融危机之后,东莞传统外贸出口受挫,但近年来却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得益于金融危机倒逼下,东莞企业从贴牌代工转向自有品牌,从被动接收上游信息转向主动介入生产变革。无论是科技创新带来新的产品,还是跨境电商改变生产流程,都体现出东莞企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并且已经看得到成效。但这一过程中,东莞“世界工厂”的城市地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东莞现阶段依然是依靠出口拉动发展的城市之一。
周其仁说,“中国制造”过去是“借城出海”,借助全球化下的境外贸易部门走向世界,让声名远播的世界城市中心为中国制造提供服务,并在服务中成长。1970年时,美国交易部门对全部产出的贡献是46%-55%,而100年前只有26%。发达后的美国有更多人力资源从直接生产部门转移到“交易部门”,而后者聚集于城市。
在上述视角之下考察东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结论是,东莞未来发展必须协调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步伐,吸引投资和拉动消费。
市民化将为人口集聚创造更好的条件,人口的集聚将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多的支撑。今天东莞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了50%,市民化推动着城市化进程,将使得这一比重继续上升,而这正是一个地方经济发达的重要表现。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将过去依赖于“世界城市体系”的一部分服务转移回东莞,或者推动本土服务的发展。这和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四新经济”是一致的。而东莞跨境电商新业态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上述苗头。而从另一角度看,市民化将使得一个地区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相比远涉重洋打开国际市场,如果在“家门口”就能做好生意,企业也不会拒绝这种利好。
如果东莞能在市民化中实现上述目标,或许意味着东莞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贡献了新常态下的新“东莞模式”。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莞版20条”出炉
东莞城镇化试点新政:“新莞人”入户更便利
11月17日,东莞市委政研室表示,《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试行)》(下称《意见》)已于日前正式印发。《意见》提出三大发展目标,七项主要任务,共计20条具体措施。根据《意见》,来莞工作的人们入户更简单,孩子入学更容易,社区关系更和谐。
《意见》提出三大发展目标,七项主要任务,共计20条具体措施。长安镇、虎门镇为率先试点区域,试点经验成熟后逐步向全市推广。
到2020年形成配套体系支撑
《意见》提出,要着力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障碍、融入障碍,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提升各项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着力推动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促进人口市民化与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的有机融合,加快实现高水平崛起,为全国、全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推进上述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提升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东莞将以长安镇、虎门镇为率先试点区域,试点经验成熟后逐步向全市推广。
《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利于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体系、城镇体系、产业体系、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城市支撑和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更强,农业转移人口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更加平等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外地人入户东莞更简单
本地村民带着权益进城
2014年东莞常住人口834.3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1.39万人,非户籍人口高达642.92万人,两者比例是1:3.4。户籍与非户籍人口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社会福利供给和城市公共资源的紧张,成为东莞城镇化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东莞城镇化率已达88.7%,但在全市还有近一半户籍人口是农业户口,目前东莞登记的农业户口超过90万人。其对土地的依赖、居住形态、生活习惯还带有明显的传统农民特征。
因此,东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要推动外地来莞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要加快户籍农业人口市民化。
根据《意见》,东莞将优先解决存量需求,以贡献为重点衡量标准,考虑将来莞时间长、就业能力强的人才纳入直入范围。同时,优化拓展引才增量,对于省内中技应届毕业生直接纳入准入范围,降低职称的准入条件等。东莞还将探索企业自评人才入户,结合产业企业需求等情况,实施企业自评人才入户。
东莞在城乡户籍“一元化”领域,将出台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逐步调整东莞入户政策,为在莞合法稳定就业满5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满5年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提供入户东莞的途径。
《意见》还将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单列为一大任务,结合东莞实际提出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更大力度鼓励就业三项内容。未来,东莞一方面要实现农民带着权益进城,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是鼓励就业创业,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随迁子女上学更便利
住房保障改租房为补助
教育、住房、医疗等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最受关注的问题。
2012年起,东莞每年都将逐年增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积分入学学位供给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2014年,共有16.3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东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占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1.9%。但是,东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数大、增长快,对地方财政和土地资源带来较大压力。
《意见》提出,完善积分入学政策,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通过政府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等方式,分阶段逐步解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东莞还提出大力推进“慕课”建设,利用慕课改造教育教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在住房上,东莞将通过充分利用中央补助资金,采取以货币形式代替实物保障,为东莞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东莞市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住房保障。
《意见》还提出,合理兼顾社会需求与城市综合承受能力,逐步推进涵盖异地务工人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这是东莞为促进社会融合实施的重点探索。
■三大目标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更畅通
2.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更广质量更优
3.市承载人才就业创业能力更强
■七项任务
1.科学有序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
2.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3.全方位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4.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享
5.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6.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合
7.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对话
市委政研室负责人:
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
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11月17日,市委政研室负责人就《意见》起草背景等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该负责人表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简单实现职业和身份的转换,而是让农民在城市扎根落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让农民工在城镇享有和城镇居民同样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并且确保进城农民工在就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和完全平等的社会权利。
记者:《意见》起草的背景是什么?
市委政研室负责人: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社会综合效益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贯彻中央要求。东莞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意见》的制定,是全面、准确、深入体现和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要求,借鉴其他试点地区人口市民化的先进经验做法,把人口市民化作为打造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抓手。
其次落实试点任务。东莞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通道。任务要求,通过试点探索,逐步建立起通过积分入户、条件入户和与居住年限挂钩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市民化实现渠道,顺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意见》的制定作为落实任务的重要方面,重在明确大的目标方向,理清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聚焦难点推动改革创新。
第三基于现实需要。东莞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不高,本外人口倒挂严重,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不足等种种问题,亟须明确思路,通过制定优化积分制入户、条件类入户和建立与居住年限相挂钩享受基础公共服务机制、加快推进本地农民市民化等通道,实现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记者:《意见》在确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市委政研室负责人:我们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权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以人为本,属于集约化发展方式,加强了城乡间的关联度。
东莞按照以人为本、提升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人为本,提升质量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给农民充分的选择自由,通过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自愿市民化;同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对有进城落户意愿的农民,积极提供平等的市民待遇,对没有进城落户意愿的农民工,确保其基本权益不受损害,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发展环境的农民工,逐步引导转移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共同参与城镇公共事务的治理,推动其由简单的进入城镇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全方位深度城镇化转变。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是加快推进户籍、教育、社保、投融资和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现通道,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营造具有鲜明特色、成熟和谐的市民化制度环境。(来源:东莞阳光网综合)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