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由徐建华、袁宝成率领的东莞市党政代表团在苏州市学习考察。图为代表团在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考察。(特派记者 郑琳东 摄)

用苏州3.4%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短短几年吸引上千名外国专家;集聚超百家风投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达530亿元……一连串数据与变化勾勒出苏州工业园的华丽转身,秘诀何在?
昨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率东莞市党政代表团考察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同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举行两市座谈交流会,苏州市副市长盛蕾、苏州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杨知评介绍了工业园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的融合情况。
“感谢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管委会毫无保留地向东莞介绍宝贵经验,使我们感到了震撼,收获了启示,汲取了经验。”徐建华指出,苏州工业园的发展展现了“两个不变”与“一个变化”的发展辩证观。
所谓“两个不变”,一个指的是规划始终如一,骨架始终不变,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个指的是发展定位要求不变,不管时过境迁,几十年如一日,始终追求卓越。所谓“一个变化”,指的是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坚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创造不同阶段的成绩,向世人展示了变的成果。
徐建华指出,东莞、苏州在广东、江苏各自省份均承担着重要的创新驱动发展任务,东莞的同志要学习好、吸收好苏州工业园选准方向重点、快速集聚人才、搭建创新平台三条经验,尽快实践起来,及早获得成果。
市政协主席李毓全,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甄瑞潮,市委常委、东莞军分区政委刘卫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白涛,副市长贺宇,市政府党组成员、松山湖管委会主任殷焕明,市委秘书长黄少文,市政府秘书长邓浩全等参加学习考察。
【苏州鉴1 工业园】
六组数据带来的“苏州震撼”
展开苏州工业园的规划图,可以清晰地看到,278平方公里土地已被优化为金融商贸区、国际商务区、科教创新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实现了生产与生活的合理布局。六组数据,清晰地证明了苏州工业园转型升级的成功。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多年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
人才快速集聚:在园区就业的外籍人才近6000名,累计引进外国专家1000多名,4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创办了400多家企业,大专以上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达38.5%,总量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创新资源日益丰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5%(科技部火炬中心口径为5%),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6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
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每年新增科技项目约5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35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0家;
风投创投集聚:由政府投入基金公司带动,打造的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集聚了股权投资机构11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达530亿元,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运作顺利;
上市企业云集:区内累计上市企业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家。
【苏州鉴2 人才何来】
独墅湖成了“创新湖”、“智慧湖”
建成201个研发机构、5个国家级孵化器、4个省级孵化器;拥有38个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和流动站,17名院士,68名“千人计划”,1500多名海外归国创新创业人才……这些科技、人才数据的背后,证明了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活力、潜力。
昨日10时许,代表团一行来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考察。人才为何愿意集聚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据介绍,他们完全按照人才的需求打造园区环境。也就是说,所有的硬件都按照“低碳、智能、生态、人文”的建设标准,建成了人才公寓、学校、邻里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一大批配套项目投入使用,这些硬件为人才的到来、集聚、子女上学解决后顾之忧。
硬件之外,再看软件。“学校不设围墙,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学校的教学更具产业思维,研究成果更接地气。”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创新区内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之间没有围墙,你行走其中,稍不留意就从一个学校走到另一个学校。没有人为的屏障,能让不同学科背景的文化相互交流,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汲取知识,视野更开阔。
有了如此好的硬件、软件,再加上全球化的视野,创新园目前已吸引国内外25所高等院校和1所国家级研究所纳米所落户,国内外顶级人才纷至沓来,独墅湖成了“读书湖”、“创新湖”、“智慧湖”。
人才的到来,对于创新区产生哪些影响?据了解,目前该园区聚集2200多家技术先进、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企业,它们需要高端人才的“输血”,成熟技术的“嫁接”,这就自然而然增强了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互动、融合的良性循环,产业与城市(区域)的关系就更为紧密。
徐建华袁宝成会见昆山市委书记徐惠民、市长杜小刚
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结束了一上午紧张的考察学习活动后,当日下午,由徐建华、袁宝成率领的东莞市党政代表团一行马不停蹄前往昆山市,考察江苏省天瑞仪器股份公司、中国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昆山维信诺显示器科技公司,苏州市副市长、昆山市委书记徐惠民,昆山市市长杜小刚等几套班子领导热情接待了东莞党政代表团一行。
双方一致认为,当前,两市经济发展均步入新常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也有相似之处,两市需要多交流多走动多学习,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昆山鉴 发展效率】
7年建成一座“国字号”产业基地
7年前,昆山以超前的眼光,看好小核酸未来巨大发展前景,打造了国际上第一个以小核酸技术为主题的科技园——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通过七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小核酸产业基地已集聚了瑞博、泽璟、吉凯等生物医药企业30多家,汇聚医药行业国内顶尖人才与最高技术。
代表团一行来到这里,一排排板房看上去虽略显简陋,但走进去却别有洞天;一间间紧凑的实验室虽小却五脏俱全,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研究员正在进行各种实验,梁子才、张礼和、席真、曹义海、王均等一批国内领军型人才在此建立专家研究室近10个。
这个国际上第一个以小核酸技术为主题的小核酸产业基地在昆山成立,揭开了昆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新篇章。
如今,“做核酸,到昆山”已成为小核酸业界人士的共识。小核酸所负责人告诉记者,研究所和基地企业已经先后承担8个国家级项目,全国小核酸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几乎全落在小核酸产业基地及合作企业;去年,小核酸所牵头组织实施了一个国家863项目和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确立了昆山在全国小核酸产业中的领导地位。
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据一位工作人员说,是因为他们有“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整个昆山也在践行改革、开放、创新、责任、担当的发展理念。
【现场传真】
市长现场布置课题“回去马上推动”
“回去马上推动!”短短几天实地考察学习,东莞市党政代表团一路从绍兴、杭州、南京、苏州、昆山走来,为这些城市在发展中的新思维、大视野、大规划、大谋略、大手笔、大项目所震撼,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每到一个对东莞具有借鉴意义的站点,袁宝成都会现场与部门、镇街负责同志一道商议,既要求东莞的同志看到与兄弟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要求大家加快学习,并且迅速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提振城市自身发展的信心。
■城市名片
昆山市域面积931平方公里,有4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开发区以及8个镇。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此。昆山是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等先贤和电脑大王——王安的故乡。2014年,昆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7.7%;服务业增加值1284.5亿元,增长11.8%;工业总产值8708.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3.7亿元,增长8.3%,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两个“六连冠”。(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