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末”与东莞市民相依相伴

娱乐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4-28 09:50:53

  “文化周末”与东莞市民相依相伴
 
  过去的十年,是东莞文化建设高歌猛进的十年,是莞城“文化周末”与东莞市民相依相伴的十年。对许多东莞人来说,因为“文化周末”的一场场晚会、一次次讲坛,平凡的日子有了新的表达。
 
  十年来,“文化周末”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东莞人的心田,灌溉着他们的精神家园。她以晚会为起点,延展出十大系列文化活动,形成了“文化周末”品牌,生动地诠释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莞城实践。
 
  十年来,“文化周末”邀请了名师大家,与东莞市民近距离对话;她请来国内外顶尖艺术团队,通过“赏学并重”的方式,让东莞人感受世界各地的艺术魅力;她把大门打开,让各年龄层的东莞人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我;她将3000多个日夜汇集成一片文化的灿烂星光。
 
  十年来,“文化周末”的口号在变,但惠民情怀一直没变,她准时赶赴一场场与观众的约会,从未迟到,永不落幕。
 
  十年,从“引进”到“产出”的华丽转身
 
  怀着对家乡及初恋爱人阿秀的深深思念,老人德水在美国去世。孙子安迪无意中发现爷爷的日记,开启了一段尘封的记忆。为完成爷爷的遗愿,安迪回到东莞,重走爷爷年轻时走过的路,来到曾经的故居,寻找爷爷年轻时的恋人阿秀。几经波折,安迪终于找到了阿秀的孙女素素,得知阿秀已经怀着对爷爷的思念离开人世。在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德水和阿秀在弥留之际手捧《红豆词》歌谱,泪流满面。
 
  类似的剧情已经被众多影视剧演绎,但这一次,故事却是从莞城文化周末剧场开始。4月18日晚,一部名为《月是莞乡明》的创意影像合唱剧精彩上演。该剧通过合唱、舞蹈、微电影、情景表演相交融的方式,让观众过上了一个有文化的周末。
 
  这是安迪的寻根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在10分钟的微电影里,观众跟着安迪的脚步,在可园里漫步、在运河边骑行、在东江观赏龙舟竞渡、在莞城大街小巷穿行、在东莞的历史文化里行走。在文化周末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落雨大》、《月光光》、《卖荔枝》等歌曲中,一幅幅充满岭南风情和东莞特色的画面徐徐展开。
 
  这场演出是送给莞城文化周末的十周年贺礼。与往年盛大庆典邀请重量级嘉宾演出不同的是,此次《月是莞乡明》创意影像合唱剧是文化周末用自己的合唱团、演员和舞台排演出来的原创艺术作品。本剧也是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2005年成立以来,第二次以全新的表演形式展现给观众。文化周末工程办负责人曾理说,十年来,文化周末一直在突破,这次创意影像合唱剧让文化周末实现了从“引进”到“产出”的华丽转身。
 
  为了使合唱剧的演出呈现特别的精彩、让故事得到完美的演绎,所有演职人员自今年一月剧目立项后就加紧排练、努力合成。由于演出的主体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和莞城阮涌小学“炫舞童年”舞蹈队的成员年龄偏小,又来自东莞不同镇街和学校,给排练带来很大困难,而且时间紧迫,对于一个非专业的演出团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文化周末克服了困难和挑战,以一个特别的方式总结过去的辉煌,开启新的精彩。
 
  该剧导演、广东歌舞剧院导演、国家一级导演王向东表示,演出融合了多个舞台元素,特别是在合唱团的主体上加入了舞蹈、情景表演和影像视效,拓展和创新了舞台形式,为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艺术体验,是一次创新。
 
  今年是文化周末十周年,也是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十周岁,在这样特别的时刻排练这样一部剧,很特别,也很有纪念意义。王向东说,在广东能办这样一个艺术普及与教育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坚持十年之久,特别了不起,“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十年文化周末让我感动。”
 
  十年来,借助文化周末这个平台,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及团体云集东莞,秉承“创新、求变”的理念,以“赏学结合”为特色,为市民奉上了480多期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打造出了独具东莞特色的城市文化硕果,营造出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因此,在演出最后,银幕上出现了一张张在文化周末留下灿烂笑容的脸庞,并用“永不落幕的文化周末”,向观众许下另一个十年。
 
  十年,在人们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正如歌曲《传奇》中的这句歌词,不少东莞人对文化周末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许多人接触文化周末可能是一次偶然,却一发而不可收,迅速将她变为一种生活习惯。文化周末工程办负责人曾理说,“文化周末就像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文化周末。”
 
  萧景贤,人称萧伯,年近八旬,是文化周末的忠实观众。他第一次与文化周末零距离接触,是在文化周末晚会第三期的现场,从此,凡是有关文化周末的活动,他基本上一次不落。如果要去外地旅游,他会跟文化周末请假。萧伯说,他不是文化周末的粉丝,而是文化惠民的受惠者。
 
  张庆威第一次参加文化周末活动是在2005年,那场活动让他感到震撼。从此,几乎每一场文化周末大讲坛他都会抢票参加。他说,与其说是文化周末找到了我们,倒不如说是我们找到了文化周末。文化周末大讲坛的每一场演讲未必能很快对听众产生影响,但至少能在他们的心里播下文化的种子。
 
  何鹏是唯美集团物流部主管,去年,他在文化周末晚会看了一场爵士音乐会的演出,觉得实在太棒了,于是决定组织公司的年轻人做文化周末的义工。“我和文化周末的缘分才刚开始。”何鹏说。
 
  王宪秋是因为孩子走进了文化周末。她说,以前每次经过文化周末剧场,都觉得它是特别神圣的殿堂,会在外面仰望,却从来没有进去。后来,她有了孩子,为了多带孩子观赏演出,她走进了文化周末,才发现原来这里老少咸宜。如今,她每周都要带孩子看一场文化周末的演出。
 
  为了看文化周末演出,石龙中心小学教师黄毅敏经常要转两趟车远道而来。为了能在8点前赶到剧场,每周六下午4点多,她就早早吃过晚饭。晚会结束后,她要花50多元钱坐出租车回家。遇到车少时,要在路边等半个多小时。尽管辛苦,她觉得很值。黄毅敏还经常带上70多岁的父亲,虽然他是农民,但每次都在音乐里陶醉。
 
  “文化周末在他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知识的种子。”谈起文化周末对儿子的影响,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梁晓丽这样说道。2012年底,梁晓丽带着儿子第一次走进文化周末大讲坛,听了一场余光中的讲座。他认真地听讲座,认真地做笔记,还写了十大细节。此后,只要有时间,儿子就会参加大讲坛。两年多来,他听过的讲座不下10场,有些题材还被他写进了作文。
 
  十年,他们像松柏一样扎根土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精彩的背后,是文化周末一帮人的默默奉献。观众看到了文化周末台上的辉煌,却没看到他们背后的辛酸。感动观众的,除了精彩的活动,还有工作人员的坚守和付出。
 
  莞城图书馆馆长王柏全是文化周末创始人之一。他说,文化周末成立之初,人手不够,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工作量非常大,每个人都累病过。但就算生病,也必须带病到晚会现场值班。
 
  身怀六甲时,曾理依然挺着大肚子坚守在文化周末的岗位上。如今,儿子已经6岁了,她陪着文化周末的时间比陪儿子多。东莞“栋笃笑”表演者梁晓智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陪曾理去深圳机场接乐嘉,凌晨两点多才回到东莞。
 
  加班加点,是文化周末的工作常态。莞城宣传办主任张玉婷从2006年大学毕业起,成为文化周末团队中的一员。有一次,她随文化周末工作人员去广州采访马季,深夜才回到东莞。那天恰逢她爸爸生日,当她回到家里,看到家人都在等着她为爸爸过生日时,眼泪忍不住哗哗流下来。
 
  一些人曾经不满意这样的工作状态。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军曾经负责拍摄文化周末晚会,每场晚会都必须到场;宣传报道组的刘中曾经对文化周末又爱又恨,因为几乎文化周末所有的活动,他都要跟进报道;面对每次活动前3周的电话抢票,文化周末工程办的陈思铭几乎崩溃;陈俏敏主要负责每周三、五晚上国标常规舞会的现场监督和歌曲编排工作,这种单一重复的工作,曾让她产生了跳槽的念头;王桂君2006年接手了文化周末合唱团的工作,面对一大帮小孩子,她手足无措;文化广场管理处主任邓国超每场晚会都在现场,因为要负责剧场的后勤保障工作,十年来他没看过一场完整的演出……
 
  但是,面对观众期待的目光、热烈的掌声、满意的笑容,他们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当活动落幕,在摄像机镜头前看到观众满脸幸福,甚至感动落泪,用最真诚的掌声回报艺术家和工作人员时,我觉得那就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赞扬。”刘中的话道出了文化周末工作人员的心声。
 
  在《文化周末报》十周年特刊上,他们这样抒怀明志:这十年,我们似乎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远大志向。不求上头条,不求中头彩,只求踏踏实实地办好每一场演出和讲座、每一期报纸和杂志……
 
  可是,这份淡泊的背后,蕴含着一个比上头条高远得多的理想:他们希望为在城市中奔忙的你拂去心灵的尘埃;他们希望为你的父母送上丰富好看的文化大餐;他们希望为你的孩子播撒一颗文化的种子;他们希望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认知水平;他们希望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素养。
 
  为了这个理想,他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浮躁。他们说:“我们不愿做绚烂夺目却稍纵即逝的烟花,也不愿像昙花那般,天还没亮就凋零了。我们希望像松柏一样,先深深地把根扎进土里,再慢慢地让自己枝繁叶茂。”
 
  他们说到做到。下一个十年,他们仍希望:文化周末能一直和大家在一起。
 
  他们是一群可爱又可敬的文化人。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