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斯达为中国智能制造贡献“东莞方案”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11-09 09:54:10
  拓斯达为中国智能制造贡献“东莞方案”
 
  “我们能够突围而出,离不开科技创新。”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说。拓斯达是一家以工业机器人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这几年,一直保持业务高速发展,为中国智能制造贡献“东莞方案”,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
 
  拓斯达身上还有个标签,那就是广东省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它的成功是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典型。在东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利器”,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在东莞深度融合,有效破解企业创新和融资难题,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走上高速发展之路,点燃东莞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在拓斯达位于大岭山的工厂车间,一排排工业机器人分门别类排列整齐,按照电脑编程进行的现场演示气势恢宏。在单多轴伺服机械手的灵活操作下,自动焊接、打磨充压等复杂的工业程序井然有序、简洁明快。
 
  亲眼目睹后,我们既惊叹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对无人、智能、高效、安全的未来工业前景充满期待。
 
  就在今年上半年,拓斯达拿到了一份含金量极高的奖项——东莞市政府质量奖。该奖项是由东莞市政府颁发的最高质量奖项,两年颁发一次,每次只有三个名额。
 
  东莞的智能制造企业很多,拓斯达的脱颖而出,吴丰礼认为离不开科技创新,通过内部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拓斯达的发展之路也足以印证,其本身就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拓斯达始终坚持在研发方面高投入,2017、2018年的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3652.92万元、5963.8万元,2019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就达到了3231.11万元,研发投入金额逐年增长。截至2019年6月30日,拓斯达拥有已获得授权专利174项。同时,拓斯达在今年加强专利和软件著作的申请力度,累计申请各类知识产权达113项。
 
  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拓斯达一样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目前东莞全市R&D(研发投入)经费占GDP比重预计2.55%,居全省第三;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89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拥有省级创新科研团队36个,连续七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发明专利持续快速增加,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省第二。
 
  东莞还着眼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壮大经济发展新能力。随便一数,东莞已推出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树标提质”行动计划、“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企业的发展。
 
  全市实现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预计超过40%,全市高企数量从2015年的951家增至2018年的5789家,产值从2720亿元增至超过1万亿元,在多个新兴产业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或“隐形冠军”。
 
  企业发展中,难免会遇到技术难题。除了靠企业自身,东莞企业还有强大的科技“外援”支撑。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全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32家(其中省级25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9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7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1家(其中国家级24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同时,东莞紧扣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重大科技基础平台。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子科学城等一批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重大研发创新载体建设初见成效,区域创新体系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东莞建成全球第四、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目前一期3台谱仪已经投入运用使用。正积极推进二期谱仪建设,并建设南方先进光源。与中科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合作共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拓斯达也是里面的受益者。拓斯达企业负责人说,2017年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公司通过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应用研究与开发团队,已基本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关键技术。拓斯达还联合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在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领域,计划有相关的研发课题合作。
 
  在该负责人看来,东莞多家新型研机构与重大科研平台的设立,为东莞构成了人才高地,聚集了一批高端科研团队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各界认可。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东莞创新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8位,在全省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其中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位居全国第7位;我市获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继深圳、广州后省内新一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地级市之一。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东莞已组建了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分支机构以及11个省级检验站,建有松湖华科等国家级孵化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400家,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
 
  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下,东莞将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推进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强化重大平台建设,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创新人才、项目、技术、资金等要素,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持引领作用,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东莞必将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出耀眼光芒。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东莞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充分发挥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作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1月5日,东莞市第十三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出炉。东莞市凯融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就名列29家企业之中。 “公司的快速发展除了消费电子行业快速的发展,也得益于银行发放的贷款。”东莞市凯融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玉贵告诉记者。赵玉贵所说的贷款属于东莞推动金融机构发放的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贷款。
 
  近年来,为进一步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东莞瞄准发展产业金融的目标定位,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政策。
 
  东莞还加大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完善要素保障支撑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十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
 
  企业成功上市融资,最高可获东莞资助700万元。东莞还将进一步完善加大支持上市和拟上市公司发展、吸引更多上市公司来莞落户。
 
  东莞还着重创新金融政策供给、市场供给和服务供给,在推动产融深度融合发展上迅速打开了新局面。东莞金融总量稳居全省第四位,存贷款增量、保费收入、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企业数量、备案登记的基金管理机构、村镇银行数量等多个指标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在资本市场中,我们看到“东莞板块”正持续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49家。另有10家企业已申报上市材料到证监会,有10家企业在广东证监局辅导备案,数量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分别约占全省地级市申报及备案总数的2/5和1/5。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233家,并累计评审认定215家上市后备企业。
 
  今年上半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5.1%、42.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目前,全市共有金融机构143家、登记备案的基金管理机构171家、小额贷款公司19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3家,金融机构密集程度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作为省内第四个存款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城市,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全市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5905亿元和988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2%和23.2%。
 
  我市2018年贷款增量全省排名上升至第三,同比增长17.51%。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贷款余额保持全省地级市首位,新增信贷投向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新增制造业贷款占各项新增贷的比重从去年末的19%,大幅提升至49.1%。(来源:i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