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造”技工被“哄抢”的重要启示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6-25 08:40:10
  “东莞造”技工被“哄抢”的重要启示
 
  今年2月,东莞公办国家重点技工院校东莞市技师学院的中德班10名学生,还未毕业就被德国名企提前“预定”;上周,该校举办2019校园招聘会,288家优质企业前来揽才,与其他招聘会不同的是,该校的招聘会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奇景:入场企业岗位数与学院顶岗实习生比例高达5:1。“抢人”大战尤为激烈,“抢人”队伍中不乏戴姆勒(奔驰)集团、天弘集团、一胜百模具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一时间“东莞造”技工,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
 
  东莞市技师学院今年的“异军突起”,是东莞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一个典型个案。6月18日,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一组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的数据:2018年至2019年5月,新增技术工人8.31万人(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总量达到70.56万人,总用工比例达到13.85%。
 
  世界名企争抢“东莞造”技工,让不少人看到了当前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饥渴点”所在。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人口红利”的优势已逐渐弱化,向“人才红利”要发展,成为了国内许多经济发达城市急需突破的一个课题。“东莞造”技工被“哄抢”这一现象,或可成为“破题”的一个重要启示。
 
  22岁学生林文学是东莞市技师学院中德班今年的毕业生之一,毕业前他向德国IHK机电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发起了冲击,他的考核作品是一条饮料自动灌装线。他和7位同学一起设计制作了一条饮料自动灌装线,在制作过程中除了电机、直线平台等一些标准件是购买回来的,剩余的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电气路的设计安装,都是由他们独立完成。
 
  虽然只是一个毕业考核设计作品,但已经有很多企业“盯”上了这些青年工匠的作品和手艺。林文学说,通过在技师学院中德班的学习让他对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项目模块式的学习让他深入了解从设计到制作的生产全流程,这对他胜任企业岗位,或是未来创业都是扎实的支持。像林文学这样的学生,东莞市技师学院有1800多人,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就被一抢而空,给出的薪水高达6000元~7000元。
 
  东莞市技师学院“异军突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东莞开始筹划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不仅在全省较早启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工程,其还率先在全省实施自主参训补贴政策,经验模式在全省推广。
 
  在此背景下,东莞市技师学院从2013年开始创新和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率先在全省开启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采用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教学方法、学习领域、管理方法及考核方法等培养无缝对接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国际合作、定向培养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单一,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状况。
 
  2014年,东莞实施统一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实现技能培训均等化,推动企业、社会掀起技能培训新浪潮。东莞市技师学院再乘东风,社会报读人数增长,学校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一跃成为东莞地区优秀技能人才的主要输出地之一。
 
  东莞市技师学院的改革历程可以说是东莞近年来创新、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从2013年至2018年初,东莞投入了5.3亿元推动37.44万人次劳动力提升技能。
 
  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东莞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到2018年,东莞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市场主体超过115万户,全市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这一大背景下,现有人力资源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产生了新的不适应,向“人才红利”转变,大力提升劳动力技能,成为了东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今年春节后市人社局调研企业时的一些典型事例印证“人才红利”对东莞的重要作用:生产眼镜的意大利企业(陆逊梯卡,高埗华宏),同时在东莞、巴西、印度都设有生产线,今年决定将新增的生产线再投放到东莞。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印度工厂的成本比东莞低很多,但在印度很难找到足够熟悉新生产线的技术工人,而东莞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多年来的积累是我们的优势,但如何将优势升华到未来城市竞争中的胜势,仍然有不少工作要做。”市人社局局长司琪表示,为此,市人社局在2017年12月就正式对外提出了要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计划,并在2018年启动“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 探索推动培训资源供给侧改革,面向社会和劳动者提供更加完善、更加多元、更加充分的培训资源,完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用3至4年的时间,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重点培养50万名以上的技术工人。
 
  2018年9月3日,东莞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并解读《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技术工人的比例提升10%以上,建设100个技师工作站,向社会提供1000门以上培训课程,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主要内容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一揽子政策举措,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以及搭建多元培训平台等4方面。
 
  市人社局副局长赵毅告诉记者,《意见》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东莞已经逐步建立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实施覆盖全面的资助性技能培训政策、率先开启技能人才国际化合作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工学一体化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打造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载体以及建立完善促进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东莞高埗镇的唯美陶瓷借“技师工作站”东风,组建以杨晓光为代表的技师工作站,大规模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带动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188人,开发产品获得国家、省级奖项37个,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人才实施项目占比超过80%,让企业成为了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而2018年东莞市“首席技师”黄梅荣,则通过终身学习培训体系,参加了东莞技师学院的培训,学得一技之长,从一名治安员奋斗成了一家模具公司的总经理。
 
  “现在的终身学习培训平台更为全面、便捷,我们通过实训基地、培训课堂、慕课教育等平台,学习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提升、素质教育等1000多门课程,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技能晋升,并享受培训补贴。像我一样,还被评为‘首席技师’,不仅能拿三年的津贴,还增加了自己的职业荣誉感,正因如此,我将身家全部落在了东莞。”黄梅荣说。
 
  “《意见》让职业院校享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充分释放了学校的活力,让学校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育人模式,更为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比如,培养一个机电师,需要学生既懂电又要知晓机械、懂设计,还要自行将设计变为现实;而以往的‘学科’体系下,一个机电师涵盖工作面,就需要一个团队去覆盖。这就是我们学生‘抢手’的原因。”东莞技师学院院长刘海光说。
 
  据统计,自东莞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启动“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以来,已经推动技能培训约15.5万人,6万多人参加学历提升,素质提升约15.8万人,其中,新增技术工人8.31万人(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市技术工人总量达到70.56万人,总用工比例达到13.85%。
 
  在东莞人才研究院院长陈亮看来,随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已成为东莞未来发展中的原动力之一,其作用对于东莞这座制造业之城不言而喻。
 
  陈亮认为,东莞及时提出并实施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也非常符合东莞当前产业特点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未来,东莞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仍然有着不小的潜力,若能充分予以挖掘,或许能为国家人才战略上的顶层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东莞制造业企业众多,如今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又恰逢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技工类人才的需求量依然非常大。虽然我们的培养水平和培养力度也在逐年提升,但对比庞大的总体需求,当前的培训载体依然不足。”陈亮认为,东莞在完善培养体制的同时,应该创新模式,采取外引借力举措,在自身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上,出台扶持政策,吸引全国各地的技工类院校毕业生来莞实训,再通过市场进行吸收,让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技工类人才扎根东莞。 
 
  “此外,我们还可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香港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举措,带动东莞技工类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我们技工类人才的含金量。”陈亮说。
 
  陈亮的观点与刘海光产生了共鸣,刘海光还结合东莞技师学院的实践运用,予以了论证。刘海光说,目前东莞技师学院开展中德合作办学,已开设了机电、机械产品设计、数控等14个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围绕着东莞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已为东莞培养了500多名国际班毕业生且大多数走上关键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效,关键是学校受益于政策,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育人模式,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模式。学校不仅将艾诺·沃尔施莱格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请了过来,也同时引进德国职业资格证书,中德班的学生在毕业时需要通过德国职业技能鉴定。“在德国怎么考,在我们这就是同样的考核体系,我们的学生因此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受市场青睐。”刘海光说。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取得一些进展,但也遇到了社会培训载体不足、技工学校毕业生学历不高等一些问题。接下来,将结合东莞实际,大力推动培训资源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加完善、多元、充分的培训资源,完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大规模地提升人口技能素质,加快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司琪表示。(记者 王子玺)(来源:东莞时间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