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多项举措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3-03-16 10:21:14
东莞多项举措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品质直接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东莞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一批具有莞邑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东莞在保护修复的基础上,采取多项举措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化后展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效益。站在“双万”新起点上,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这无疑对莞邑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一、加快提升莞邑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品质的重要性
 
在“双万”背景下,加快提升莞邑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新的增长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品质越高,就越有助于文旅、文创等文化产业的壮大发展,进而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东莞千万级别的常住人口中有数百万来自五湖四海,人口构成具有显著的多元性。外来人口对东莞的文化认同是城市归属感的重要表现。活化并利用好东莞的历史文化遗产,讲好东莞故事,有助于实现千万人口深度融合、共生共荣。这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
 
二是满足东莞广大市民文化服务需求的内在要求。尽管东莞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工作,如莞香制作技艺、鳒鱼洲文创园、莞城街道历史文化街区等,但在东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市民素质的提升,使得广大市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总量更大、品质要求更高。目前,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的手段和形式仍较为单一、粗放,已无法满足千万人口不断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东莞的集聚,其对高品质文化服务有着更多的向往,对文化服务品质有着更大的期盼。这都内在地要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品质的升级。
 
三是加快落实东莞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应有之意。在“双万”背景下,东莞已经确立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在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下,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的关注点逐步从数量转向品质。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品质是高质量文化服务的重要部分。活化品质的高低取决于对历史底蕴、地方记忆和文化信息等各类遗产素材的活化程度。因此,提升莞邑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品质,是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彰显莞邑历史文化特色、增强历史文化价值认同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社会治理思维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中的优势
 
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工作涉及基层政府、社区、企业、居民等多方主体以及多个环节,因其具有参与主体多元性、跨领域性以及利益多样化等特征,在现实中常常遭遇各种困局。例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缺乏深度挖掘,难以吸引企业投资;上级部门“热”而基层“冷”,使得活化工作流于形式;部分古村落建筑产权不明晰,无法开展修复开发;部分传统技艺缺乏传承人,导致技艺手法失传。
 
为破解以上困局,可以尝试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工作中融入社会治理思维。社会治理主要是指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合作,共同解决社会事务问题,强调社会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互动性以及合作性。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工作中融入社会治理思维,就是要注重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主体的各自优势,实现多元主体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中的协商合作。
 
社会治理思维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助于激发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并非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与每一名市民以及每一个部门息息相关,关系到东莞千万人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获得感。社会治理思维本身就是将协调各方主体关系以及利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自然有助于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的积极性。二是有助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形式。目前,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在活化形式上较为单一,难以达到品质化。社会治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方主体基于协商互动机制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协商互动过程更容易形成创新。同理,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工作中建立社会治理思维,有助于活化形式的创新。三是有助于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信息。社会治理注重各方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参与,从而发现各方主体以及治理过程中隐含的各种信息。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尤其是古村落、古建筑、老街区的活化需要对其中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进行充分发掘。采用社会治理思维加强各方主体之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有助于发掘各方主体对历史文化遗产所掌握的独特信息。
 
三、以社会治理思维提升莞邑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品质的基本路径
 
在“双万”新起点上,应该更加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工作,并以社会治理思维提升莞邑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品质,为推动东莞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千万人口的归属感、提升城市美誉度提供更有力支撑。
 
第一,探索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除了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之外,积极探索莞邑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莞邑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工作,联合政府部门、市场企业、慈善公益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等形成活化资金池,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切实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品质。
 
第二,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联盟。根据每一种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征,从历史保护、地方记忆、带动发展、活化利用等维度进一步完善莞邑历史文化遗产目录。全面梳理从事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工作的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传承人,建立全市统一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联盟,为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品质提供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保障。由此,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活态传承和活态发展,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传承机制。考虑到部分非遗文化仍未得到有效的传承与活化,特别是部分体现东莞特色但只停留在口口相传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应加快探索新型传承机制,将非遗传承走向日常生活的常态化治理。例如,将就业困难群体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对接,由市镇村三级部门适当提供资金,将就业困难群体培养为非遗传承人,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再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最终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在本土社区的共建共享。
 
第四,加快实施“1+N”的多元主体活化运营模式。这里的“1”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导,“N”是指与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相关的其他主体,如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乡村能人、村居等。借助社会治理思维,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中积极引入多元主体,摒弃政府唱独角戏的做法。特别是对于部分还没有得到充分活化、开发利用的古村落与古建筑,在遵守国家、省市关于文物保护的政策基础上,加快做好古村落房屋与建筑的产权明晰工作。在保障政府、村居、业主等各方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统筹规划,通过PPP模式引入企业参与古村落和古建筑的连片活化、开发利用,由企业打造集研学、休闲、娱乐、民宿在内的一批沉浸式强、体验性佳的文旅品牌活动。由此,实现政府、企业、村居和业主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共赢,展现东莞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魅力。
 
(作者系东莞理工学院大数据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社工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东莞+)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