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镇街文化巡礼”走进望牛墩

旅游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2-09-14 09:38:09

  “文化强市·镇街文化巡礼”走进望牛墩
 
  望牛墩的七夕习俗远近闻名,传承推广活动也做得颇有成效。尤其从2004年起,该镇就着力打造乞巧文化品牌,如今已成为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该镇先后被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称号,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七夕贡案也被列入广东省非遗保护名录。
 
  望牛墩还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镇。这里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独特的红色文化。一方祠堂,一座丰碑,红色印记熠熠生辉,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近年来,望牛墩镇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力推动全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近日,东莞市委宣传部发起的“文化强市·镇街文化巡礼”走进望牛墩,挖掘该镇的文化建设亮点。
 
  望牛墩自古以来就有七夕乞巧节“摆贡案、赏贡案、拜七姐”的习俗。据清末探花陈伯陶主编的《东莞县志》记载:“七月七曝衣、书。其夜,女儿夜穿针、结彩,为乞巧会。”可知望牛墩的乞巧风俗历史悠久。
 
  近日,记者走进望牛墩水乡记忆馆,感受望牛墩极具特色的乞巧文化。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凝聚着望牛墩人智慧和国家级荣誉的非遗作品——七夕贡案《仙凡缘》。该作品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陈杰芳是望牛墩镇望联村五坊人,1963年开始从事乞巧节贡案制作活动,从艺近60年,一直为七夕文化传承作贡献。她告诉记者,七夕贡案原材料全部来自生活废旧物品或农作物,如谷粒、米粒、彩纸等。工艺上采用手工制作,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粘、贴等传统制作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近年来,望牛墩克服疫情影响,创新服务形式,开展各式各样的乞巧文化活动,擦亮“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名片。
 
  水乡记忆馆是开展七夕贡案制作、学习,进行贡案创作研讨交流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向外界展示望牛墩乞巧文化的重要任务。望牛墩不定期组织未成年人前往水乡记忆馆进行参观学习,在该馆的水乡传习室开展七夕手工艺制作DIY培训、书画培训等公益活动,充分发挥水乡记忆馆教人、育人的文化职能,助力提升望牛墩镇文化软实力。
 
  为做好七夕乞巧文化的静态保护,望牛墩还详细整理相关文字、图片信息,编写印制了《望溪乞巧》《东莞·望牛墩——岭南魅力水乡》两本宣传图册。图册详细介绍望牛墩乞巧文化的来源、内涵、传承、匠人等信息,介绍乞巧节的主要表现载体——七夕贡案的制作技艺。望牛墩还将图册派送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镇图书馆,供群众阅读,为宣传和推广望牛墩七夕乞巧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图文材料。
 
  另外,为培育好工匠艺人团队,目前,望牛墩正在为七夕贡案制作艺人黄建文同志申请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来到望牛墩上合望角村,巷陌里屋舍俨然,恒慎陈公祠古色古香,红色印迹熠熠生辉。沿着整洁的村道步行,村民陈创田能说出每栋建筑的历史。
 
  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陈创田在上合望角村担任小学校长20年,见证了望牛墩镇的飞跃发展。2008年退休后,他一直在村里担任义务讲解员,对革命遗址如数家珍。他介绍说,在1937年,恒慎陈公祠曾是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
 
  恒慎陈公祠建于清代,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二进合院式布局,面阔10.6米,进深21.6米,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如今保存完好,冬暖夏凉。
 
  在恒慎陈公祠附近,还竖立着一座丰碑——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这是望牛墩为缅怀革命志士,在1967年修建的。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竖排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2014年重修时,在纪念碑的北面进行拓展,将面积增加了一倍,并栽种了不少松柏树。
 
  如今,望牛墩革命烈士纪念碑已经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大批群众会在清明节前后来到这里祭奠先烈,镇内各党组织也纷纷在此开展各类活动,党校“红色讲师团”的讲师们经常在此为众多党员群众讲述望角保卫战的故事,用浓浓的乡味乡音讲好望牛墩革命斗争史,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里是理想的阵地。”陈创田坦言,“我每年宣讲上百次,每次站在纪念碑前,总是感慨万千。我们今天能有这样安定的生活,就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唯有珍惜,努力拼搏。”
 
  红色历史是最好的初心教科书,红色基地则是红色历史最生动的载体。望牛墩镇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独特的红色文化,除了恒慎陈公祠、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该镇目前还拥有镇委党校党史微展馆、官洲村党建公园等红色基地。
 
  近年来,望牛墩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底蕴深厚的特点,深挖红色资源,大力传播红色文化,将镇委党校党史微展馆、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上合村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官洲村党建公园、“双标工程”市级示范点望联村党群服务中心等5个红色基地“串珠成链”,打造成“红色教育路线”,让全镇党员及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党的光辉历程,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望牛墩的建设中。
 
  在望牛墩望溪河畔,有一个水乡新晋网红打卡地——茂春里·望汐坊(下称“望汐坊”),这是望牛墩首个文旅创意产业项目。
 
  “这里原本是一座旧粮油加工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变化,其一度闲置。”望汐坊项目执行负责人洪泽凡介绍,在改造过程中,施工方充分利用和发掘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通过创意嫁接、修旧如旧的微改模式,赋予望联村工业遗存及旧建筑空间新生。修补后的红砖外墙,拥有着时代的记忆,稳定的三角结构、空旷的空间设计,通过光阴结合的设计理念,将整体建筑艺术与室内空间细致融合,打造出全新的文旅创意空间与休闲体验场景。
 
  目前,其汐社书屋、茂春美术馆、爱心广场等,已成为当地文化创意的重要平台。尤其是汐社书屋,集阅读、文创、咖啡与沙龙等于一体,打造成一个全新的群众阅读分享空间。
 
  今年以来,东莞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优化提升文化服务供给,着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突出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七大文化”,以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东莞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望牛墩镇也积极加强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文艺精品创作。联动望汐坊,近期望牛墩文化部门积极开展“火柴盒”东莞(望牛墩镇)城市艺术time活动。此外,近日,东莞美术馆联盟举办的“美术馆之夜”活动也在茂春美术馆上演。茂春美术馆根据自身特色,策划推出了“如月而至 梦回乡园”中秋主题音乐会。“乡园筑梦——曾雷水彩画作品展”亦同步展出青年艺术家曾雷精心创作的水彩画作品60余幅,主题均围绕“乡村”展开,旨在唤醒乡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关注农民、关注村民文化生活需求。
 
  全镇21个村均建设有文体广场(公园)、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室内文体活动室、灯光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
 
  2018年实现了全镇各村村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镇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已达38万多平方米(含室外)。
 
  每年举办各类活动受惠群众约6万人次。
 
  2021年,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恒慎陈公祠)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