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角炮台:英雄和“节马”,气节永流传

旅游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2-06-19 21:09:07

  一场暴雨后,虎门沙角炮台前,海浪拍打着炮台的外墙,发出声声怒吼。
 
  炮台上,一匹战马的雕塑朝着不远处的爱国将领陈连升的雕像,仿佛是在扬蹄嘶鸣。这匹战马,是爱国将领陈连升的坐骑。陈连升在沙角炮台保卫战中牺牲后,它被英军俘虏去了香港,英军无法驯服它,最后绝食饿死在香港。后人称它为“节马”,立碑铭志。“节马”传说现被广东省列为“民间故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和爱国英雄陈连升父子和600多名官兵英勇殉国的事迹一样流芳百世。
 
  沙角炮台,爱国将领陈连升父子殉国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1841年1月7日上午8时,英国侵略军发出进攻虎门海口第一道防线的信号。1461名英军在伯麦率领下,分左右两路进攻。右路由“加略普”号、“海阿新”号、“拉尼”号、“皇后”号、“进取”号、“马达加斯加”号、“复仇神”号7艘军舰组成,由荷伯特船长指挥,攻打沙角炮台;左路由“萨马兰”号、“都鲁壹” 号,“摩底士底”号、“哥伦拜恩”号4艘军舰组成,由期哥特船长指挥,攻打大角炮台。
 
  当时驻守沙角的是三江协副将陈连升。(陈连升,湖北鹤峰土家族人,行伍出身,做过都司、游击,1838年3月提升为增城参将,1840年3月又提升为三江协副将,7月由官涌营调守沙角炮台。)由于陈连升积极备战,沙角炮台已是一个很坚固的阵地。当时,右路进攻沙角炮台的英军兵力多,战舰多,有恃无恐。正面前锋在“海阿新”号的带领下直冲而来,向沙角炮台开炮;接着“加略普”号和“拉尼”号策应,亦从正面攻向沙角炮台。陈连升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率领三江协兵和惠州兵共600余人,用扛炮和事先埋藏的地雷御敌,炸死炸伤敌军多人。沙角炮台居高临下,处于有利位置,加上炮台筑得坚固,铸6000斤大炮尤为得力。因此,尽管“海阿新”号、“加略普”号和“拉尼”号的62门大炮轮番向沙角炮台轰击,陈连升还是指挥官兵以猛烈的炮火压住了英军的正面进攻。
 
  沙角炮台左前方一带水域俗称穿鼻湾,防御兵力比沙角炮台薄弱,这时前来攻击的“皇后”号在“复仇神”号的掩护下,英军陆战队前锋乘机分两路偷袭,自穿鼻湾抢滩登陆。两小时后英军占领了穿鼻湾海岸的制高点,俯视整个沙角炮台阵地。这样,沙角炮台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英军前后夹攻,很快攻破炮台。英军前锋仗着炮火猛烈,人多势众,登梯闯入炮台,杀死游击张青麟。英军海陆会合后,肆无忌惮地用排枪向炮台内扫射,在这危急关头,陈连升并未退缩,而是设法召集被英军冲散的士兵,率将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镇定地指挥战斗。陈连升又凭借落后装备射击来犯之敌,在枪林弹雨中击退敌人多次进攻。
 
  当局势危急时,陈连升嘱咐其子陈举鹏携带关防回营,陈举鹏不从,誓与父亲共同战斗。激战中,因武器低劣、敌众我寡,陈连升胸部中弹,最终饮恨疆场。陈连升之子陈举鹏见父亲殉难,悲痛欲绝,面对穷凶极恶的英军,率士卒反击,挥刀横冲直杀,杀死杀伤英军多名,虽身已负伤,血染战衣仍勇战不止,最终和守台将士壮烈殉国。经过一天的激战,沙角炮台终陷敌手,600名爱国志士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英军占领沙角、大角后全力破坏了大炮与防御工事。
 
  陈连升父子壮烈牺牲,沙角保卫战失败后,守台将士大部分阵亡,当地的百姓,在这硝烟未散的炮台上沉痛地寻找着死难者的遗体,带回家乡安葬,同时又将外地籍或无家属认领的75位将士遗骸集中起来,就地掘墓安葬,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忠魂得以安息。两年之后,当地的老百姓和守台官兵对在保家卫国中牺牲的爱国将士们仍深念不忘,于是,按照南方风俗,将埋了两年多的勇士们的骸骨“起金”定葬(广东旧俗,人死了要经过殓棺入土埋葬,一二年以后,尸体“升华”,才捡起骸骨,叫做“起金”,然后用“金埕”祭陶罐装好,定葬立碑),碑刻“節兵義墳”,以资纪念。
 
  1958年,有关部门发现了这个合葬墓,即由文物主管部门进行清理。清理时发现墓碑所用石料是花岗石,墓碑正中的“節兵義墳”四个字为繁体字,而四个字中有一个衍笔字和一个缺划字,这两字有一定的寓意,即繁体“節”字的硬耳“卩”刻成软耳“阝”,寓意当时道光帝耳根子软,听信谗言,残害忠良,将林则徐、邓廷桢等爱国将士撤职查办。“義”字下部的“我”字少了一点,是对汉奸,卖国求荣、背信弃义的嘴脸无声的控诉。墓碑上款刻有“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吉旦”,下款刻有“节兵七十五位合葬”。
 
  1964年,文物主管部门将这座“节兵义坟”迁至白草山北麓重修。1971年再次维修时重立“碑记”。重修后的“节兵义坟”分为两级:第一级嵌有重修碑一面;第二级嵌有原碑一面。“节兵义坟” 与沙角炮台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1年1月7日,英兵进犯虎门防线第一重门户——沙角炮台。爱国将领陈连升父子牺牲后,他的战马一直在身边徘徊,久久不肯离去。英国侵略者为了炫耀战功,将这匹战马掳到了香港,他们以为满山青草,清水环绕,它就一定会被驯服。然而这匹战马曾陪伴着将军一生驰骋疆场,早已练就了一身铮铮傲骨、一颗拳拳忠心。
 
  在香港,英军喂它草粮,它不吃,喂它水,它不喝,走近它,它便扬蹄踢击。英军恼羞成怒,用刀砍它,鞭子打它,战马受伤流血也不肯屈服。英军软硬兼施都没能驯服它,只好把它放在香港的深山里。
 
  战马性格倔强,有人要给它喂食必须用手捧着食物才行,如果把食物放在地上,它就昂首而去。如果有人来围观,指着战马说,这是陈公的马时,马儿就会涔涔落泪。如果有人说能带它回去,它会马上摇着尾巴跟上来。但英国人终究还是不肯把它放还,马儿饿得瘦骨嶙峋,但仍守节不变。
 
  最终,这匹马于1842年4月在香港绝食而亡,成了一匹流芳百世的节马。正如节马碑文写道:“贞操耻食夷人粟,如斯节烈前古无”。
 
  东莞日报:请您简要介绍沙角炮台的情况,在鸦片战争期间,沙角炮台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沙角炮台参观,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黎亦淮:沙角炮台地处虎门海口之东的沙角山。始建于嘉庆五年,即1800年。后因在1841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中遭到英军的大肆破坏。直到清光绪年间即1883到1889年才对沙角炮台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重修后沙角炮台的遗址。
 
  1834年,关天培就任广东水师提督后,着手整顿虎门海口防务。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沙角与大角炮台水域较宽,即使两台同时发炮炮火仍然无法击中江中心的目标。于是改沙角、大角炮台为瞭望号令台,在沙角山顶建望楼一座,派兵日夜瞭望。凡遇外国船只经过,就发出信号,令其到沙角洋面停泊,接受检查,验明之后,才可通行。
 
  在沙角炮台参观最大亮点一是瞻仰炮台雄风沙角炮台旧址是目前我国保留较为完整的清代炮台之一,沙角炮台自下而上由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组成。各台有暗道相通,可以互相策应,连环守卫,构筑成一套立体防御体系。二是“节马”故事,这里有一匹战马的凄美故事;三是凭吊英雄忠魂。1841年1月7日沙角保卫战,驻守沙角的三江协副将陈连升父子与守台将士600余人浴血奋战,最后大部分壮烈牺牲,在炮台谱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英雄壮歌。
 
  东莞日报:沙角炮台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我们要怎样传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怎样让更多的人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
 
  黎亦淮:沙角炮台是虎门炮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完成虎门炮台第二期第二阶段修缮工程,保护好炮台遗址。这其中就有维修沙角临高台。建立文物遗址保护军地共建共管联动机制,做好炮台遗址日常巡查。深入开展品牌教育活动。依托1.7沙角保卫战、2.26虎门海战、6.3虎门销烟日等重要的历史纪念日,精心策划“不能忘却的历史”系列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依托清明节、国际博物馆日、国际禁毒日等重大纪念日,开展“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巡展进校园等专题活动,擦亮品牌。与此同时,推出“不能忘却的历史”系列广播剧,完善提升“线上博物馆探索工坊”“线上博物馆系列培训课程”“文物有故事云参观”“趣味漫游”等博物馆线上教育,大力挖掘我馆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开展更多的体验式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大力弘扬林则徐、关天培和陈连升等爱国官兵的抗敌御侮、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让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教育。(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