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以数字化塑造产业优势做优做强制造业“家底”

科技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3-09-22 10:04:16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公示了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东莞以全国总分第二的高分入选。在不久前,2023数字百强市和《2023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发布,广东数字城市建设效果突出,排名全国第一,东莞则排名中国百强城市第21名。
 
连夺两个“国字号”称号的背后,是东莞坚持制造业当家,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经过一系列政策要素的释放,东莞约1.3万家的规上工业企业中,近一半已经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跻身全国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今年1至8月,东莞新增推进超11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前完成省下达给东莞的任务目标。
 
锚定“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的目标,东莞以数字化塑造大产业优势,做优做强制造业“家底”,力争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
 
“未来两年,东莞市将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由东莞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组建跨部门工作专班,强化政策、人才、资金、安全等保障措施,聚焦智能移动终端产业,明确拟改造中小企业清单,结合选定的智能终端细化行业的共性特点和个性需求,遴选一批数字化转型总承包商,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东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升级 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在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下称“台达电子”)的工厂里,一场数字化的产业变革正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在偌大的车间,人影鲜见,设备有序运转,几个产业工人只需在液晶面板前查看生产数据开展工作便可,排班情况、交货日期、工程进度、工序溯源等关键数据在液晶面板上清晰可见。
 
在人工最密集时期,台达电子拥有超5万名工人,如今,这一数字降为1万名,但公司的产值不降反增,为原来的2.5倍。台达机电事业群智能制造事业处亚太区总监杨应龙表示,这是工业智能化带来的福利,也是公司开展数字化建设的功劳。
 
这是莞企探索数字化转型道路的缩影。加快数字化的进程,对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今年年初,广东提出目标,2023年,广东将推动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随之,东莞紧跟其后、加快布局,制定《东莞市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将统筹三年100亿元资金支持东莞数字经济发展,年内打造智能工厂(车间)不少于40个,全年新增推动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畅销30年的国民经典零食品牌徐福记一直非常重视在数字化方面的工作,近5年在技改、数字化方面的投入近3亿元。走进徐福记的车间,原本人头攒动的生产车间,逐渐由精密的高度自动化生产线代替,拥有40+个大型现代化车间、100+条高品质自动化生产线、400+台高速包装设备,每天1000+个款式的糖果、糕点等休闲糖点食品从徐福记产出,并运往全世界。
 
以徐福记新推的果汁软糖为例子,其果汁浓度从10%提升至100%,背后是徐福记工艺的提升、数字化赋能的结果。“徐福记在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升级以前,最直观的便是用工数量下降,产值却大幅提升。以前我们对4000余名工人进行排班要耗时半天,进行数字化改革后,现在只需要5分钟。”徐福记集团事务总监高卫东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仅过去8个月,东莞新增推进超11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前完成省下达给东莞的任务目标,在全市范围内认定第一批智能工厂(车间)32家,2023年新增推动157家企业开展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带动500家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建设。
 
东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聚焦今年产业数字化工作重点,提出重点打造赋能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多层次赋能体系、精心打造数字化标杆示范项目等10项具体措施,对智能工厂支持提升至1000万元,对“灯塔工厂”给予更高支持。
 
随着一大批莞企加快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东莞由此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经验,为广东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能量。
 
提速 数字化赋能水平跃升
 
“感谢赋能中心能够给业界伙伴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大家一起相互探讨学习、共同进步!”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下称“信易集团”)企业技术中心主任白燕涛说。
 
白燕涛口中的赋能中心是东莞思爱普(SAP)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得益于该中心的助力,信易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效益凸显。如今,信易集团已经不仅是传统制造企业,更多地扮演起“智能装备供应商”的角色,在提供定制化智能设备的同时,也为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企业提供特定业务的智能生产解决方案。
 
随着“数字革命”的推进,东莞数字化赋能水平逐渐增强。目前,东莞认定了华为、思爱普2家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
 
7月26日,东莞两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之一的思爱普(SAP)举办周年成果成效发布会暨数字化赋能分享会。“思爱普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将打造成全市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跑出‘数转’加速度。”活动现场,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琨洪表示。
 
“不同阶段的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同,大型企业更为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中小型企业生产制造数字化的需求更为旺盛。”叶琨洪表示,面对现阶段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题,东数公司将借助思爱普赋能中心的平台加强和企业、厂商的对接,并开展实质性的培训。
 
除了2家赋能中心,东莞进一步扩大数字赋能生态圈,培育了数字集团、数据互联、启泰智能、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等4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以及76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其中49家为本地服务商),共同打造企业赋能体系,可为东莞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超1000个产品和服务清单。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推进,全世界发出了数字产业竞争的“马拉松”集结令,东莞积极“迎战”,数字化赋能能力逐渐增强,帮助莞企在这场数字化产业马拉松中提速奔跑。
 
聚力 数字化转型气氛渐浓
 
今年以来,东莞自上而下、一盘棋推动多个数字化项目密集铺排——
 
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园区一期、二期正在进行最后的施工,不久后,这里将迎来一批新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东城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开建,该项目以数字经济产业为主,高端智能制造为辅,建成后预计带动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年产值可达7.2亿元;广东佰仕通数字能源项目在今年三季度正式动工,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量24120万件……
 
在莞邑大地上,这样一幅“智改数转”的蓝图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一大批重大项目的落地投产、企业的增资扩产是东莞对数字环境投下“信任票”的表现。
 
为了增强东莞的数字化转型气氛,今年以来,东莞先后举办“灯塔工厂”交流座谈会、东莞市数字赋能峰会、光电行业分场论坛等各类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及宣传推广活动多达46场次。其间,1300家次企业超2100人次参与;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研讨思享会;组织企业代表走进华为参观学习交流……随着一个个数字化对接活动的开展,让企业直接感受到东莞数字发展的氛围渐浓,更有信心留得下、发展好、走长远。
 
发展数字经济,东莞势头正劲。借数字化浪潮,东莞正力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不亚于十年前“机器换人”的坚定信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专家访谈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王志平:
 
培育“灯塔工厂”,“照亮”东莞智造
 
东莞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痛点?未来如何继续推动东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日,南方日报专访了东莞理工学院教授王志平,探寻东莞的数字化突围之路。
 
南方日报:近日,东莞入选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2023中国数字百强市中排名第21名。东莞连夺两个“国字号”称号,背后有何意义?
 
王志平:获得这两项荣誉,是对有关部门过去几年工作的认可,也进一步坚定了东莞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信心。从2014年的“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开始,东莞一直大力推动技术改造和机器换人,从硬件上进行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改造,逐步实现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只有通过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才能实现东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东莞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如何?有什么经验值得推广?
 
王志平:过去10年,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东莞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了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东莞的数字化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全市一盘棋的数字化转型规划,站在全市的高度,在《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总体要求和产业发展重点,并分解了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其次是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的情况,相关部门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推动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最后,东莞还通过认定智能工厂(车间)并给予支持,形成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推动更多企业加入其中。
 
南方日报:东莞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哪些痛点?有何建议?
 
王志平:当然,东莞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中,痛点与不足也十分明显,还需继续努力。
 
首先,东莞缺乏“灯塔工厂”。周边的广州、深圳、佛山和珠海等城市都拥有“灯塔工厂”,而东莞虽然拥有大量的制造业企业,但缺乏全球范围内的标杆企业。虽然东莞目前认定了一系列的智能工厂(车间),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形势,还需要进一步将OPPO、慕思、雀巢等企业培育成为有影响力的“灯塔工厂”,在全市范围内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其次,东莞缺乏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转型最终面临的还是产业链和生产效率的竞争。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的“瓶颈”,更需要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这就需要培养本土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做整合,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最后,东莞还缺乏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提高了产能,还要帮企业把产品卖出去。面对莞企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积极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要建立或借助有影响力的电商资源,提供供需对接的平台,缓解产能过剩。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